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
天体及天体系统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特征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
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
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探测
地球的普通性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的原因和风的受力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锋面系统与天气
气压系统与天气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天气图
保护大气环境的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洋流的概念和类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海洋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示意图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气候类型的判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表现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灾害防治
新能源的开发
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全球性和地域性
环境问题的后果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与国情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
中国的领土组成
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大都市的区域辐射功能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常用地图投影及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图像在地图制作中的作用
遥感的主要功能
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导航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军事、野外勘探等领域中的应用
GIS的基本功能
地图数字化的基本方法
GIS软件中建立数据表
GIS软件中改变图层显示的方法
GIS的查询方法
用GIS软件制作、输出专题地图
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
3S技术的综合应用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含义
宇宙与地球
宇宙
“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
天球坐标系简图
星图
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太阳系和地月系
太阳的圈层结构
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月相图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地球的演化
地质年代的划分
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
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的原因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景观图
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海洋地理
海洋和海岸带
海底地形图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海洋开发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
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风暴潮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啸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海洋权益
内水、领海和毗连区的概念
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
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旅游点的选择和合理的旅游路线
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
旅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旅游与区域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现代旅游的特点和要素
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城乡分布、规划
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项目选址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城乡规划中工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农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交通运输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商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文化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
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
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寒潮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干旱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洪涝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防灾与减灾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信息技术在灾害预测、灾情监测评估中的作用
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环境保护
环境与资源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环境污染与防治、管理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读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现象,被戏称为“鬼村”。“鬼城”是原指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城市,在我国西部省份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较常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鬼城指数)低于0.5的新城、新区,这些新城、新区居住人口少,也被形象地称为新“鬼城”。2014年有媒体排出了新“鬼城”排行榜,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以鬼城指数0. 07位列第一。
“鬼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减少
B.城乡经济收入差异大导致农村常驻人口减少
C.城市自然环境好,对农村人吸引力大
D.人口政策导致的农村人口外迁

下列可能是我国知名老“鬼城”的是

A.甘肃省玉门市 B.广西省桂林市
C.山东省青岛市 D.福建省福州市

二连浩特市鬼城指数很低,这反映了

A.该市的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B.该市的城市化发展合理
C.该市的土地扩张相对过快
D.该市的新区人口数量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读“‘热岛效应’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热岛效应”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温室效应
B.臭氧层的破坏
C.城市大量消耗能源释放废热
D.城市水域面积小,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不大

很多城市在市区与郊区之间广种花草林木,其主要目的是

A.避免市区大气污染物污染郊区
B.净化空气、增湿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下图为某城市平均温度空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M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最可能为(  )

A.工业用地  B.商业用地
C.湖泊湿地     D.交通用地

下列关于该城市的城郊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夜间的风速比白天大
B.夜间的降水概率比白天小
C.城郊热力环流白天范围广
D.中心城区气压白天较夜间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示意图,该地区城市化水平正不断提高,回答下列问题。

图示区域内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A.450米 B.500米
C.550米 D.600米

随着城市化迅猛发展,下列措施不符合该地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是

A.扩大水田面积,保障粮食供应
B.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旅游业
C.发展水力发电,增加能源供应
D.对农幅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可能是

A.土壤肥力低 B.旱涝灾害频繁
C.寒潮冻害 D.土壤盐碱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2014年11胃20日上海《东方早报>报道:“梧桐雨”暂歇,今起一周睛冷。一夜之间,申城从“初夏”重回深秋,市民体感一下子从前几天的“暖湿”变成了昨天的“阴冷”。明天早晨市区最低气温将跌至9℃,郊区仅为5℃~6℃,并可能出现初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导致上海“阴冷”的天气系统是
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的原因是

A.市区空气对流不显著,近地而热量积聚
B.市区人口和生产集中,人为热增温明显
C.郊区云雾多,削弱的太阳辐射量比较多
D.郊区绿地较多,散热较快,容易降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热岛效应强度是指城区与郊区的气温差。下图示意北方某特大城市城区2008年6月和12月热岛效应强度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甲、乙、丙三地所在的功能区依次是

A.商住混合区、轻工业区、生态区
B.轻工业区、商住混合区、生态区
C.商住混合区、生态区、轻工业区
D.生态区、轻工业区、商住混合区

导致该城区6月和12月热岛效应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数量 B.天气状况
C.建筑物密度 D.交通通达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读“京杭运河古、今通航图”,完成下列问题。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是古人对扬州的赞誉与向往。历史上的扬州曾经是全球十大繁华都市之一,地位堪比今天的纽约、巴黎。下列造成扬州地位下降的原因正确的是(   )

A.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使环境恶化
B.洪水淹没了原来的扬州
C.环境污染使它发展变慢
D.交通运输线路的发展变化

下列关于扬州城市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展速度加快
B.现代城市发展沿运河伸展
C.城市形态变化缓慢
D.历史上城市形态是多方向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下图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图甲)和城市化动力强弱背景图(图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A.南高北低 B.南北低,中部高
C.东高西低 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关于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
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下图(左)示意厦门市各街区居民出行对小汽车依赖程度。下图(右)示意该市规划中的地铁和轻轨等轨道交通线路。读图完成各题。

造成小汽车依赖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

A.市区公共交通便利,对小汽车依赖程度低
B.市区交通设施完善,对小汽车依赖程度高
C.城郊经济落后,就业机会较少,依赖度低
D.城郊人流量小,交通通达度好,依赖度高

轨道交通网建成后对该市的影响有(   )

A.市区的大气污染加重       B.小汽车依赖度增大
C.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       D.交通方式趋向单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对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的评价,正确的是(  )

A.绿化带高度过低,不能发挥隔离车辆作用
B.下凹式绿化带利于雨水收集,减少内涝
C.裸露地面铺设砂石易造成扬沙天气并堵塞下水管道
D.绿化带面积过大,易发生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
①调节地表径流   ②调节水汽输送    ③ 增加大气降水  ④增加下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难

下图是2015年甲、乙、丙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变动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乙、丙三个城市中市区人口数量最多与最少的分别是

A.甲、乙 B.甲、丙 C.丙、乙 D.乙、甲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城市群与城市带,人口变动出现“城—城”流动现象,最有利于“城—城”流动的是

A.人口快速增加 B.产业快速转移
C.城际快速交通的发展 D.城市之间距离扩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2013年我国首次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并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依然严重,尚有近7000万平方米棚户区需要改造,约14万公顷沉陷区需要治理,失业矿工人数达60多万,城市低保人数超过180万。
材料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分布图

材料三:

 
资源状况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成长型
资源保障潜力大
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足
成熟型
资源保障能力强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衰退型
趋于枯竭
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
再生型
摆脱资源依赖
经济社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1)四种类型的资源型城市中,      型城市是现阶段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核心区,      型城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难点地区。
(2)我国将从2015年起全面停止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的天然林主伐(对成熟林或部分成熟林木进行采伐的总称),其中位于小兴安岭地区的衰退型城市是      ,该市今后林业发展的方向是     
(3)实现产业多元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请你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产业多元发展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4)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但人口合理容量小于哈尔滨,简要分析其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该城市可能位于:

A.40°N附近大陆西岸 B.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C.40°N附近大陆东岸 D.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容易形成高气压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城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PM10(直径≤10微米)及细颗粒物PM2.5(直径<2.5微米)的浓度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汽车尾气、工业粉尘的排放均是该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下图为南京市某年冬季、春季、秋季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的季节和空间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区域是

A.交通干道旁、居民生活区、商贸饮食区
B.居民生活区、交通干道旁、商贸饮食区
C.交通干道旁、商贸饮食区、居民生活区
D.居民生活区、商贸饮食区、交通干道旁

图中秋季PM10污染物浓度低,原因可能是

A.降水少 B.大气流动性强
C.工业粉尘排放少 D.交通流量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不同。读“某城市示意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从城市功能区看,图中甲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用地,A处最有可能形成       区。
(2)简析B处布局工业区的合理性。                                  
(3)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市准备建设一个卫星城,图中①②③三处最合适的位置是     ,该卫星城的建设可以缓解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哪些环境问题?                                                                              
(4)简要评析湖泊、山地对城市环境和交通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高中地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