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现象,被戏称为“鬼村”。“鬼城”是原指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城市,在我国西部省份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较常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鬼城指数)低于0.5的新城、新区,这些新城、新区居住人口少,也被形象地称为新“鬼城”。2014年有媒体排出了新“鬼城”排行榜,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以鬼城指数0. 07位列第一。“鬼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减少 |
B.城乡经济收入差异大导致农村常驻人口减少 |
C.城市自然环境好,对农村人吸引力大 |
D.人口政策导致的农村人口外迁 |
下列可能是我国知名老“鬼城”的是
A.甘肃省玉门市 | B.广西省桂林市 |
C.山东省青岛市 | D.福建省福州市 |
二连浩特市鬼城指数很低,这反映了
A.该市的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
B.该市的城市化发展合理 |
C.该市的土地扩张相对过快 |
D.该市的新区人口数量大 |
读“‘热岛效应’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热岛效应”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温室效应 |
B.臭氧层的破坏 |
C.城市大量消耗能源释放废热 |
D.城市水域面积小,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不大 |
很多城市在市区与郊区之间广种花草林木,其主要目的是
A.避免市区大气污染物污染郊区 |
B.净化空气、增湿 |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D.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
下图为某城市平均温度空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M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最可能为( )
A.工业用地 | B.商业用地 |
C.湖泊湿地 | D.交通用地 |
下列关于该城市的城郊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夜间的风速比白天大 |
B.夜间的降水概率比白天小 |
C.城郊热力环流白天范围广 |
D.中心城区气压白天较夜间高 |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示意图,该地区城市化水平正不断提高,回答下列问题。图示区域内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A.450米 | B.500米 |
C.550米 | D.600米 |
随着城市化迅猛发展,下列措施不符合该地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是
A.扩大水田面积,保障粮食供应 |
B.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旅游业 |
C.发展水力发电,增加能源供应 |
D.对农幅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
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可能是
A.土壤肥力低 | B.旱涝灾害频繁 |
C.寒潮冻害 | D.土壤盐碱化 |
2014年11胃20日上海《东方早报>报道:“梧桐雨”暂歇,今起一周睛冷。一夜之间,申城从“初夏”重回深秋,市民体感一下子从前几天的“暖湿”变成了昨天的“阴冷”。明天早晨市区最低气温将跌至9℃,郊区仅为5℃~6℃,并可能出现初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导致上海“阴冷”的天气系统是
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的原因是
A.市区空气对流不显著,近地而热量积聚 |
B.市区人口和生产集中,人为热增温明显 |
C.郊区云雾多,削弱的太阳辐射量比较多 |
D.郊区绿地较多,散热较快,容易降温 |
热岛效应强度是指城区与郊区的气温差。下图示意北方某特大城市城区2008年6月和12月热岛效应强度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中甲、乙、丙三地所在的功能区依次是
A.商住混合区、轻工业区、生态区 |
B.轻工业区、商住混合区、生态区 |
C.商住混合区、生态区、轻工业区 |
D.生态区、轻工业区、商住混合区 |
导致该城区6月和12月热岛效应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数量 | B.天气状况 |
C.建筑物密度 | D.交通通达度 |
读“京杭运河古、今通航图”,完成下列问题。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是古人对扬州的赞誉与向往。历史上的扬州曾经是全球十大繁华都市之一,地位堪比今天的纽约、巴黎。下列造成扬州地位下降的原因正确的是( )
A.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使环境恶化 |
B.洪水淹没了原来的扬州 |
C.环境污染使它发展变慢 |
D.交通运输线路的发展变化 |
下列关于扬州城市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展速度加快 |
B.现代城市发展沿运河伸展 |
C.城市形态变化缓慢 |
D.历史上城市形态是多方向发展 |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下图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图甲)和城市化动力强弱背景图(图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A.南高北低 | B.南北低,中部高 |
C.东高西低 | 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
关于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 |
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
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 |
下图(左)示意厦门市各街区居民出行对小汽车依赖程度。下图(右)示意该市规划中的地铁和轻轨等轨道交通线路。读图完成各题。
造成小汽车依赖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
A.市区公共交通便利,对小汽车依赖程度低 |
B.市区交通设施完善,对小汽车依赖程度高 |
C.城郊经济落后,就业机会较少,依赖度低 |
D.城郊人流量小,交通通达度好,依赖度高 |
轨道交通网建成后对该市的影响有( )
A.市区的大气污染加重 | B.小汽车依赖度增大 |
C.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 | D.交通方式趋向单一 |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对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的评价,正确的是( )
A.绿化带高度过低,不能发挥隔离车辆作用 |
B.下凹式绿化带利于雨水收集,减少内涝 |
C.裸露地面铺设砂石易造成扬沙天气并堵塞下水管道 |
D.绿化带面积过大,易发生城市内涝 |
“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
①调节地表径流 ②调节水汽输送 ③ 增加大气降水 ④增加下渗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下图是2015年甲、乙、丙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变动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甲、乙、丙三个城市中市区人口数量最多与最少的分别是
A.甲、乙 | B.甲、丙 | C.丙、乙 | D.乙、甲 |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城市群与城市带,人口变动出现“城—城”流动现象,最有利于“城—城”流动的是
A.人口快速增加 | B.产业快速转移 |
C.城际快速交通的发展 | D.城市之间距离扩大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2013年我国首次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并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依然严重,尚有近7000万平方米棚户区需要改造,约14万公顷沉陷区需要治理,失业矿工人数达60多万,城市低保人数超过180万。
材料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分布图
材料三:
|
资源状况 |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成长型 |
资源保障潜力大 |
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足 |
成熟型 |
资源保障能力强 |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
衰退型 |
趋于枯竭 |
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 |
再生型 |
摆脱资源依赖 |
经济社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
(1)四种类型的资源型城市中, 型城市是现阶段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核心区, 型城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难点地区。
(2)我国将从2015年起全面停止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的天然林主伐(对成熟林或部分成熟林木进行采伐的总称),其中位于小兴安岭地区的衰退型城市是 ,该市今后林业发展的方向是 。
(3)实现产业多元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请你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产业多元发展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
(4)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但人口合理容量小于哈尔滨,简要分析其原因 。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该城市可能位于:
A.40°N附近大陆西岸 | B.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
C.40°N附近大陆东岸 | D.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
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
B.容易形成高气压 |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
城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PM10(直径≤10微米)及细颗粒物PM2.5(直径<2.5微米)的浓度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汽车尾气、工业粉尘的排放均是该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下图为南京市某年冬季、春季、秋季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的季节和空间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区域是
A.交通干道旁、居民生活区、商贸饮食区 |
B.居民生活区、交通干道旁、商贸饮食区 |
C.交通干道旁、商贸饮食区、居民生活区 |
D.居民生活区、商贸饮食区、交通干道旁 |
图中秋季PM10污染物浓度低,原因可能是
A.降水少 | B.大气流动性强 |
C.工业粉尘排放少 | D.交通流量小 |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不同。读“某城市示意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从城市功能区看,图中甲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用地,A处最有可能形成 区。
(2)简析B处布局工业区的合理性。 。
(3)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市准备建设一个卫星城,图中①②③三处最合适的位置是 ,该卫星城的建设可以缓解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哪些环境问题? 。
(4)简要评析湖泊、山地对城市环境和交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