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携带酒精 |
B. |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
C. | 液化气着火,首先迅速关闭液化气罐阀门 |
D. | 火场逃生时在有烟雾的地方匍匐前进 |
对下列实验操作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
B |
C |
D |
实验 装置 |
硫在O2中燃烧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铁丝在O2中燃烧 |
探究燃烧条件 |
解释 |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的体积 |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融化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
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
野炊时,小华发现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他将木柴架空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 B.升高木柴的温度 |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 D.方便添加木柴 |
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图中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故碱溶液一定能吸收CO2、SO2、CO气体 |
B.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故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C.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
D.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水能灭火,所以电脑一旦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C.点燃H2与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但点燃煤气(CO)与O2的混合气体不可能爆炸 |
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
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
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
B.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
C.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
D.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
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少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相关自救措施不合理的是
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
B.有烟雾的地方,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
C.烟雾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
D.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
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
C.图书档案起火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
D.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
1784年,科学家卡文迪什演示了“人工空气”的燃烧,发现燃烧产物只有水。据此判断“人工空气”是( )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氢气
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个数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密闭容器中氢气在一定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时,常温下测得氢气的体积与剩余气体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点表示的意义是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
B.氧气的起始体积为2mL
C.AB段表示剩余气体为氧气
D.C点表示剩余气体体积为(x﹣2)mL
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
A.增加易燃物,使燃烧更旺 | B.增大氧气浓度,使燃烧更旺 |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燃烧更旺 | D.提高物质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 |
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图1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
B.图2所示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 |
C.图3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D.图4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
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能减少或避免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 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
B. | 沼气池清理作业前进行灯火试验 |
C. | 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
D. | 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开灯进行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