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 质 |
甲 |
乙 |
丙 |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
7 |
0 |
3 |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20℃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
为了测定某含杂质7%的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杂质中不含铜、锌元素,杂质不溶于水,不与其它物质反应,受热也不分解),某化学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1)配制上述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需要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的质量是;
(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100g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x)的比例式为;
(4)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
(5)向过滤后所得滤液中加入87.4g水,则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6)欲将黄铜样品中的铜转化为铜盐,可将过滤后所得的不溶性物质洗涤、烘干,然后在空气中加热,充分反应,则可得到含杂质的氧化铜的质量是,再经过某些反应及操作就得到了所需铜盐。
(10南昌市18).(3分)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g;
(2) 欲将4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
(3) 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20℃,所得甲物质溶液的质量 (选填“>”或“=”或“<”)乙物质溶液的质量。
实验室用密度为1.84g/cm3、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用多少mL的量筒量取多少mL的浓硫酸?
A.100mL 54.35mL | B.100mL 55.5mL |
C.250mL 54.35mL | D.250mL 55.5mL |
在实验室小金分别用甲盐的晶体配置了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A溶液和30%的B溶液,但忘了贴标签,请你运用两种不同的科学原理,分别设计两个简单实验来判别这两瓶溶液。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方案和明确的判别依据。有下列仪器、物品供选择:量筒、天平、
小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漏斗、玻璃棒、滤纸、温度计、新鲜罗卜、甲盐的晶体。
(实验室的室温为30℃,30℃甲盐的溶解度为50g)
方案1:
判别依据:
方案2:
判别依据:
实验室现有50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其中溶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g。要将其稀释为10%的稀硫酸,需要加入水的质量__________g。
今年我县各学区都进行了部分学生化学实验操作竞赛,某学区竞赛题目之一是“配制70g20%的氯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
(1)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g,称量时A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左边的平衡螺丝向左调 ②右边的平衡螺丝向右调
右盘中减少砝码 ④左盘中增加食盐
(2)B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量取水时,如果按照图B的方法读数,会使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C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中所贴标签有不妥之处,请划掉不妥的地方,并在方框中写出你认为适合的内容。
、
、
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表1
、
、
分别在水中的溶解度(
)
/℃ |
|||
0 |
42 |
7.1 |
35.7 |
10 |
51 |
12.2 |
35.8 |
20 |
109 |
21.8 |
36.0 |
30 |
119 |
39.7 |
36.3 |
表2 常温下,
、
、
分别在乙醇中的溶解度(
)
17.3 |
<0.01 |
0.1 |
根据表1和表2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
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
(2)20℃时,饱和食盐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为证明
能与
发生反应,小明同学将
通入饱和
的乙醇溶液中。请推测该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依据是。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下列溶液,能达到目的的是
A.称取5.0g氯化钾,溶解在95mL水中,充分搅拌 |
B.称取5.0g生石灰,放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 |
C.量取5.0mL浓盐酸,倒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 |
D.称取5.0g碳酸钙,放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 |
(1)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请回答:
①A是氢气或甲烷的燃烧实验,点燃前必须 ;
②B实验中能够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的现象是 ;
③C是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实验中的过滤操作,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其可能的原因是 (答出一种原因即可)。
(2) 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图回答:
①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②t2℃时,将30gA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③t3℃时,将等质量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析出晶体质量较大的是 ;
④t3℃时,将25gC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C的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溶剂量的前提下,将其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有一固体物质甲(不含结晶水)的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经历如下变化:。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溶液Ⅰ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B.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是30g/100g水 |
C.溶液Ⅰ和溶液Ⅱ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
D.溶液Ⅱ若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等于3g |
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B.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C.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
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
(2)t1℃时,将3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此时若将温度由t1℃升至t2℃,还应再加入a物质 g,才能变成饱和溶液。
(3)从a、c的饱和溶液中提取a,应采用方法是 (填“冷却结晶”或“蒸发溶剂”)。
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曲线可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物质。
(2)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最好采取的方法是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3)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 g;t2℃时,若将30g乙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将t1℃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均无固体物质剩余)升温到t2℃时,所得甲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乙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小于”“等于”之一)。
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图中
三点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2)由
点到
点可采取的措施。
(3)若
溶液中混有少量的
杂质,可以采取方法获得较纯净的
.
(4)若将
点溶液逐渐加水稀释使其质量分数降至10%,在此稀释过程中符合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的规律的图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