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20%的氯化钠溶液的理解无错误的是
A.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1:5 | B.100g该溶液中含溶质20g |
C.该溶液100g水中溶有溶质20g | D.该溶液中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5 |
如右图所示,20℃时100g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后,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溶质质量:Ⅰ=Ⅲ>Ⅱ | B.溶剂质量:Ⅰ>Ⅲ>Ⅱ |
C.溶液质量:Ⅰ>Ⅱ=Ⅲ | D.溶质质量分数:Ⅰ<Ⅱ=Ⅲ |
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转移 |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5mL蒸馏水 |
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晶体,下列图象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下列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
B.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 |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
D.食物里的营养成分经消化变成溶液,容易被人体吸收 |
某同学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7.0%的NaCl溶液,在称量NaCl的操作中,将砝码放在左盘(1g以下使用游码)。该学生配制的NaCl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际是
A.5.1% | B.5.4% | C.4.8% | D.5.0% |
t℃时,在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a g无水硫酸铜,恢复至原温度可析出b g硫酸铜晶体。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溶剂的量不变,颜色不变 |
B.b g硫酸铜晶体中含硫酸铜的质量大于a g |
C.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解度变小 |
D.(b-a)g表示原溶液损失的溶质质量 |
可以证实某硝酸钾溶液是20℃时的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A.降温到1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
B.蒸发掉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
C.20℃时,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不变 |
D.加热到30℃后,再加入硝酸钾晶体能继续溶解 |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
B.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
C.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时一定会析出溶质 |
D.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
向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100克水,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
A.5% | B.10% | C.20% | D.40% |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
B.将5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95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5% |
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
D.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小 |
泡菜具有独特的风味,适合制作泡菜的食盐水浓度是4%.在配制4%的食盐水时,会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①称量好的食盐倒入烧杯时,有少许洒出 ②量水的体积时,俯视量筒
③溶解食盐的烧杯内壁是潮湿的 ④用4g食盐和100g水配制溶液.
A.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在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可能原因是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⑤氯化钠晶体不纯.
A.①②③④⑤ | B.只有①②④⑤ | C.只有①②③ | D.只有②③④⑤ |
白酒的 “度数”指的是白酒中酒精的含量。这里的含量不是指质量分数,而是体积分数。例如,52度(520)的白酒表示100ml白酒中含有52ml酒精(常温时)。蒸馏水密度为1g/cm3,酒精密度为0.8g/cm3,若为40度(400)的白酒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
A.40% | B.60% | C.34.8% | D.无法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