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让厨房再次成为人们施展厨艺的舞台,其实厨房也是同学们的家庭实验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不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A. | 探究铁制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
B. | 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
C. | 用燃着的火柴检查天然气管道是否漏气 |
D. | 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芯会冒出一缕白烟,燃着的火柴只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如图所示。此白烟可能是
A.氮气 | B.水蒸气 |
C.二氧化碳 |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
(燕山23)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①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
B.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
C.③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 |
D.④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
(房山24)如图所示。若在试剂瓶中放入某种物质,先滴加滴管1中液体后,小气球变鼓,再滴加滴管2中液体后,小气球又变瘪。下列与所描述现象相符的一组是
|
试剂瓶中的物质 |
滴管中的物质 |
|
滴管1 |
滴管2 |
||
A |
冰 |
水 |
稀硫酸 |
B |
稀盐酸 |
碳酸氢钠溶液 |
浓硫酸 |
C |
生石灰 |
水 |
稀盐酸 |
D |
二氧化碳 |
氢氧化钠溶液 |
稀盐酸 |
郝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建立假设 | B.收集证据 | C.设计实验 | D.做出结论 |
(怀柔25)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
主要操作及现象 |
A |
验证某固体是碳酸钠 |
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
B |
验证某溶液的溶质是碱 |
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
C |
检验羊毛纤维 |
抽丝灼烧,有烧焦的羽毛气味 |
D |
检验二氧化碳 |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气体中,木条熄灭 |
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 | B.猜想假设 | C.设计实验 | D.得出结论 |
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向老师请教 |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 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
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实 验 装 置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硫在氧气中燃烧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排水法收集氧气 |
解释 |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
量筒中的水:降温,吸收白烟 |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O2何时收集满 |
|
A |
B |
C |
D |
用下图装置可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蓝 |
B.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
C.实验过程中装置内会出现大量气泡 |
D.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一合理、方案二不合理的是
|
A |
B |
C |
D |
实验 目的 |
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
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氯化氢气体 |
鉴别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固体 |
方案一 |
用适量稀盐酸洗 |
滴加稀盐酸 |
将气体通过硝酸银溶液 |
加水溶解,滴加酚酞溶液 |
方案二 |
用适量稀硫酸洗 |
滴加酚酞溶液 |
将气体通过石灰水 |
加水溶解,测溶液温度 |
小华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发现反应剧烈并生成大量气体,则该气体可能是( )
A.H2 | B.CH4 | C.He | D.NH3 |
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在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 B.假设 | C.观察 | D.作出结论 |
在开展呼吸作用的实验研究之前,小雨根据生物学知识指出:“人体呼吸作用时,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比吸入的气体含较多的水蒸气”。这在科学研究中属于( )
A.猜想或假设 | B.提出问题 | C.制定计划 | D.结论 |
在今年的化学活动周中,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培养中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对于原装置,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甲 乙
A.反应容器体积小,药品消耗少 |
B.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 |
C.白磷比红磷易燃,使用更安全 |
D.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