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AB=AC,P是⊙O上一点.
(1)请你只用无刻度的直尺,分别画出图①和图②中∠P的平分线;
(2)结合图②,说明你这样画的理由.
已知:如图,AC⊙O是的直径,BC是⊙O的弦,点P是⊙O外一点,∠PBA=∠C.
(1)求证:PB是⊙O的切线;
(2)若OP∥BC,且OP=8,BC=2.求⊙O的半径.
如图,等腰△ABC中,AC=BC,⊙O为△ABC的外接圆,D为上一点,CE⊥AD于E,求证:AE=BD+DE.
图1、图2是两张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方格纸,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和点B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1)在图1中画出△ABC,使△ABC为直角三角形(点C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画出一个即可);
(2)在图2中画出△ABD,使△ABD为等腰三角形(点D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画出一个即可).
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y=-x+b(b为常数,b>0)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A、B,半径为4的⊙O与x轴正半轴相交于点C,与y轴相交于点D、E,点D在点E上方.
(1)若直线AB与有两个交点F、G.
①求∠CFE的度数;
②用含b的代数式表示FG2,并直接写出b的取值范围;
(2)设b≥5,在线段AB上是否存在点P,使∠CPE=45°?若存在,请求出P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如图,在△ABC中,∠ACB=90°,E为BC上一点,以CE为直径作⊙O,AB与⊙O相切于点D,连接CD,若BE=OE=2.
(1)求证:∠A=2∠DCB;
(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和根号).
如图所示,AB为⊙O的直径,CD为弦,且CD⊥AB,垂足为H.
(1)如果⊙O的半径为4,CD=,求∠BAC的度数;
(2)若点E为的中点,连接OE,CE.求证:CE平分∠OCD;
(3)在(1)的条件下,圆周上到直线AC距离为3的点有多少个?并说明理由.
如图,已知⊙O的弦CD垂直于直径AB,点E在CD上,且EC=EB.
(1)求证:△CEB∽△CBD;
(2)若CE=3,CB=5,求DE的长.
如图,点D为⊙O上一点,点C在直径BA的延长线上,且∠CDA=∠CBD.
(1)判断直线CD和⊙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过点B作⊙O的切线BE交直线CD于点E,若AC=2,⊙O的半径是3,求BE的长.
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AB经过圆心O,且与小圆相交于点A.与大圆相交于点B.小圆的切线AC与大圆相交于点D,且CO平分∠ACB.
(1)试判断BC所在直线与小圆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试判断线段AC,AD,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七年级我们学过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基本事实:
三角形的三条高(或三条高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
其实,有很多八年级、九年级的问题均可用此结论解决.
【运用】如图,已知:△ABC的高AD与高BE相交于点F,且∠ABC=45°,过点F作FG∥BC交AB于点G,求证:FG+CD=BD.
小方同学在解答此题时,利用了上述结论,她的方法如下:
连接CF并延长,交AB于点M,
∵△ABC的高AD与高BE相交于点F,
∴CM为△ABC的高.
(请你在下面的空白处完成小方的证明过程.)
【操作】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在圆内,请仅用无刻度的直尺画出△ABC中AB边上的高.
如图,已知L1⊥L2,⊙O与L1,L2都相切,⊙O的半径为1cm,矩形ABCD的边AD、AB分别与直线L1,L2重合,∠BCA=600,若⊙O与矩形ABCD沿L1同时向右移动,⊙O的移动速度为2cm,矩形ABCD的移动速度为3cm/s,设移动时间为t(s).
(1)如图①,连接OA、AC,则∠OAC的度数为 °;
(2)如图②,两个图形移动一段时间后,⊙O到达⊙O1的位置,矩形ABCD到达A1B1C1D1的位置,此时点O1,A1,C1恰好在同一直线上,求圆心O移动的距离(即OO1的长);
(3)在移动过程中,求当对角线AC所在直线与圆O第二次相切时t的值.
如图,在△ABC中,∠BCA=90°,以BC为直径的⊙O交AB于点P,Q是AC的中点,连接QP并延长交CB的延长线于点D.
(1)判断直线PQ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AP=4,tanA=,
①求⊙O的半径的长;
②求PD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