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A、B、C在同一直线上,在直线AC的同侧作△ABE和△BCF,连接AF,CE.取AF、CE的中点M、N,连接BM,BN,MN.
(1)若△ABE和△F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BE=∠FBC=90°(图1),则△MBN是______三角形;
(2)在△ABE和△BCF中,若BA=BE,BC=BF,且∠ABE=∠FBC=α,(图2),则△MBN是______三角形,且∠MBN=______;
(3)若将(2)中的△ABE绕点B旋转一定角度,(图3),其他条件不变,那么(2)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给出你的证明;若不成立,写出正确的结论并给出证明.
某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如图,A,B两地相距12米,小明从点A出发沿AB方向匀速前进,2秒后到达点D,此时他(CD)在某一灯光下的影长为AD,继续按原速行走2秒到达点F,此时他在同一灯光下的影子仍落在其身后,并测得这个影长为1.2米,然后他将速度提高到原来的1.5倍,再行走2秒到达点H,此时他(GH)在同一灯光下的影长为BH(点C,E,G在一条直线上).
(1)请在图中画出光源O点的位置,并画出他位于点F时在这个灯光下的影长FM(不写画法);
(2)求小明原来的速度.
以平面上一点O为直角顶点,分别画出两个直角三角形,记作△AOB和△COD,其中∠ABO=∠DCO=30.
图1 图2 图3
(1)点E、F、M分别是AC、CD、DB的中点,连接FM、EM.
①如图1,当点D、C分别在AO、BO的延长线上时,=_______;
②如图2,将图1中的△AOB绕点O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角(),其他条件不变,判断的值是否发生变化,并对你的结论进行证明;
(2)如图3,若BO=,点N在线段OD上,且NO=2.点P是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在将△AOB绕点O旋转的过程中,线段PN长度的最小值为_______,最大值为_______.
如图,线段,点P1是线段的黄金分割点(),点是线段的黄金分割点(),点是线段的黄金分割点(),…,依次类推,则线段的长度是_______.
如图,在Rt△ABC中,∠ACB=90°,AC=8,BC=6,CD⊥AB于点D.点P从点D出发,沿线段DC向点C运动,点Q从点C出发,沿线段CA向点A运动,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点P运动到C时,两点都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
(1)求线段CD的长;
(2)当t为何值时,△CPQ与△ABC相似?
(3)当t为何值时,△CPQ为等腰三角形?
(本题14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四边形OABC的顶点A在轴的正半轴上,OA=4,OC=2,点P,点Q分别是边BC,边AB上的点,连结AC,PQ,点B1是点B关于PQ的对称点.
(1)若四边形OABC为矩形,如图1,
①求点B的坐标;
②若BQ:BP=1:2,且点B1落在OA上,求点B1的坐标;
(2)若四边形OABC为平行四边形,如图2,且OC⊥AC,过点B1作B1F∥轴,与对角线AC、边OC分别交于点E、点F.若B1E: B1F=1:3,点B1的横坐标为,求点B1的纵坐标,并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
(本题12分)
如图,直线与轴、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从A点开始在线段AO上以每秒3个长度单位的速度向原点O运动. 动直线EF从轴开始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的速度向上平行移动(即EF∥轴),并且分别与轴、线段AB交于E、F点.连结FP,设动点P与动直线EF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1秒时,求梯形OPFE的面积;
(2)t为何值时,梯形OPFE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3)设t的值分别取t1、t2时(t1≠t2),所对应的三角形分别为△AF1P1和△AF2P2.试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请证明你的判断.
如图,已知点O为△ABC的内心,连AO、BO、CO,过点O的直线分别交边AB、AC于点M、N,
图一 图二
(1)若∠BAC=70°,那么∠BOC= °;
(2)如图1,若MN∥BC,BM=2,CN=3,求线段MN的长;
(3)如图2,若MN⊥AO,BM=2,CN=3,求线段MN的长.
如图,在菱形ABCD中,AC、BD交于点O,AC=12cm,BD=16cm。动点P在线段AB上,由B向A运动,速度为1cm/s,动点Q在线段OD上,由D向O运动,速度为1cm/s。过点Q作直线EF┴BD交AD于E,交CD于F,连接PF,设运动时间为t(0<t<8)。问
(1)何时四边形APFD为平行四边形?求出相应t的值;
(2)设四边形APFE面积为ycm2,求y与t的函数关系式;.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S四边形APFE:S菱形ABCD=17:40?若存在,求出相应t的值,并求出,P、E两点间的距离,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C分别在x轴、y轴上,四边形ABCO为矩形,AB=16,点D与点A关于y轴对称,tan∠ACB=,点E、F分别是线段AD、AC上的动点(点E不与点A、D重合),且∠CEF=∠ACB.
(1)求AC的长和点D的坐标;
(2)说明△AEF与△DCE相似;
(3)当△EFC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点E的坐标.
如图,已知在Rt△ABC中,AB=AC=2,在△ABC内作第一个内接正方形DEFG;然后取GF的中点P,连接PD、PE,在△PDE内作第二个内接正方形HIKJ;再取线段KJ的中点Q,在△QHI内作第三个内接正方形…依次进行下去,则第n个内接正方形的边长为( )
A、 B、 C、 D、
四边形中,∥,,,.点为射线上动点(不与点、重合),点在直线上,且.记,,,.
(1)当点在线段上时,写出并证明与的数量关系;
(2)随着点的运动,(1)中得到的关于与的数量关系,是否改变?若认为不改变,请证明;若认为会改变,请求出不同于(1)的数量关系,并指出相应的的取值范围;
(3)若cos=,试用的代数式表示.
如图,⊙的半径为6,线段与⊙相交于点、,,,与⊙相交于点,设,.
(1)求长;
(2)求关于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3)当 ⊥时,求 的长.
如图所示,在形状和大小不确定的△ABC中,BC=6,E、F分别是AB.AC的中点,P在EF或EF的延长线上,BP交CE于D,Q在CE上且BQ平分∠CBP,设BP=y,PE=x.
(1)当x=EF时,求S△DPE:S△DBC的值;
(2)当CQ=CE时,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①当CQ=CE时,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CQ=CE(n为不小于2的常数)时,直接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