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A.“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
C.“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
“民主,有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之。”下列现象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美国在中东地区推行民主价值观 |
B.北约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轰炸南联盟 |
C.多国军舰赴索马里海域参与打击海盗 |
D.杜鲁门提出抵抗“极权主义”,援助“自由国家”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
C.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
“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中日甲午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相同的是都属于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
1906年5月清政府派载泽等人出洋考察。他们在其《考察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由此可见,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罗马法
A.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 B.维护和巩固了欧洲各国的统治 |
C.其法律观念具有普遍性 |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
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十日谈》和《西游记》这两部文学名著体现的相同思想是:
A.冲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 | B.挑战正统,提倡经世致用 |
C.反对专制,否定教会权威 | D.批判现实,宣扬理性主义 |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 D.“因信称义”“致良知” |
“……产生于清末的新知识分子群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其他哪一个阶级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以他们为社会基础的民主革命派发起和领导辛亥革命,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材料主要强调了“新知识分子”
A.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于清末 |
B.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
C.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
D.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描述思想特点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是
A.林则徐 | B.曾国藩 | C.洪仁玕 | D.康有为 |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上述观点正确的是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德国哲学家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那些被“毁灭性批判”的观点不包括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
C.“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
D.“只有君主才有权利思考、决策,其他人只有执行的义务” |
第一次实践了“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者”这一观点的重大事件是
A.巴黎公社革命 | B.第一国际成立 |
C.俄国二月革命 | D.俄国十月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