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 “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中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人与自然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 |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 B.制瓷 | C.耕种 | D.冶铁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水利设施的修建出现了一次高潮,例如:芍陂、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么,形成这种兴修水利工程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耕作技术的进步 | B.水利技术的进步 |
C.政治局面的稳定 |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铁犁牛耕 | B.个体农耕 |
C.刀耕火种 | D.石器锄耕 |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这段文字介绍的是( )
A.四川都江堰 | B.扬州古运河 |
C.关中郑国渠 | D.河北赵州桥 |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天仙配》的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
1自给自足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注重生产工具的革新 4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A.123 | B.124 | C.134 | D.234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主要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 B.放弃了一切对外贸易 |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出现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 B.两汉时期 | C.三国时期 | D.隋唐时期 |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职业 |
自耕农 |
佃农 |
工场工人 |
商人、工场主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①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下面是《旧唐书》有关两税法的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税法没有
A.改变征税标准 | B.扩大纳税面 |
C.增加政府收入 | D.取消丁税 |
“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钱穆《国史大纲》)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 |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
C.租种的诸侯土地 |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