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而这种“自治社会”在根本上,正源于古代中国“某种经济形态”。以下对“某种经济形态”的认识和理解,解读不准确的是( )
A.给古代中国社会带来了长时期的稳定 |
B.其落后性、封闭性等制约生产力发展 |
C.此经济形态下,农民生活水平比较高 |
D.与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较大关系 |
【原题】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 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 D.中央集权的削弱 |
汉代皇帝曾亲耕籍田以供宗庙粢盛(指盛于祭器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则亲自蚕织以奉祭服,这体现了统治者( )
A.对男耕女织的重视 | B.倡导重农抑商 |
C.爱民如子 | D.以祭祀祖先为朝政的重心 |
【原创】.......南朝时期南方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本段材料是意在说明
A.南方的经济实力其实已经逐渐超过了北方 |
B.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
C.南方物资供给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
D.南方的政治清明正在带动经济的不断发展 |
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
D.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
到2015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7周年纪念日,在四川地震中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 B.大运河 | C.都江堰 | D.井渠 |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事业的发展。“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龙首渠 | D.成国渠 |
汉代我国古代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
A.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D.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
杨秀清在答复英国外交使节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质疑时说:“田产均耕是一事也,人人皆是上帝所生,物物归上主,人人皆当同享天福,故所谓天下一家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太平天国要实现“耕者有其田” | B.太平天国主张平分产品 |
C.太平天国主张平分土地 | D.农民平均承担土地经营 |
《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A.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 B.目的是维护土地国有制 |
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 D.有效提高了土地的产量 |
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名田:名下的土地),以赡不足。”对上述建议理解正确的是
A.不赞成儒家借鉴古制的传统 | B.平均分配土地以缓和矛盾 |
C.取消土地私有以恢复井田制 | D.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 |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
东汉崔蹇《政论》记载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该工具是
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吕氏春秋》是专业的农学著作 |
B.注意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
C.战国时期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
D.百家争鸣已经接近尾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