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 |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C.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班固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汉书·食货志》)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班固反对以农为本政策 | B.班固具有农商皆本意识 |
C.政府实行工商皆本政策 | D.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动摇 |
战国初年李悝为魏相,颁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与否会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荀子也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这两则材料都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 )
A.扩大耕地面积 | B.一年多熟制 |
C.增加从业人口 | D.精耕细作 |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唐代开始出现个体小农经济 |
B.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
C.小农经济不利于古代中央集权和商品经济发展 |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
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纪录的事。而在“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由此可见,事件的时间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问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曲辕犁的出现 ②秦王朝建立③罗马帝国建立 ④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⑤梭伦改革
A.⑤②③④① | B.⑤③①②④ |
C.②⑤③④① | D.⑤②④③① |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出现材料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工具的进步 | B.小农经济的推动 |
C.政府政策的鼓励 | D.农业技术的进步 |
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中,可以得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信息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 B.小农经济的产生 |
C.犁耕技术的成熟 | D.单位亩产量提高 |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
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 B.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
C.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 D.以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前提 |
下列言论中不符合封建统治者长期执行的经济思想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B.“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下图为我国古代关中地区水利图,下列关于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片中的地域为战国时期郑国统治范围 |
B.图中“河水”为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 |
C.图中的三条人工河道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
D.秦汉时期我国已经高度重视农业水利事业 |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
A.自耕农式经营 | B.雇工式经营 |
C.田庄式经营 | D.租佃式经营 |
《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脆弱性 | B.自足性 | C.顽强性 | D.封闭性 |
在苏北农村流传的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以下史料能够佐佂这一观点的有 ( )
①《吕代春秋》:“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②《农书》:“用粪犹用药也。”
③《商君书》:“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④《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