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史籍记载,周朝在其867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440年中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这说明

A.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
B.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下降
C.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环境保护
D.秦汉时期不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指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小农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B.传统农业经营效率很高可以与现代农业相媲美
C.传统农业效率高是指土地私有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D.传统农业的贫乏往往表现为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汉代土地变更的部分统计。据图可知汉代

①法制相当健全  ②重视土地私有
③土地兼并严重  ④买卖土地自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黄宗GDP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经到了极致辉煌时期。中国的GDP在晚清时期甚至达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以下是对黄宗智这一观点的解读,其中最准确的是

A.晚清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较大
B.晚清“劳动生产率”增长,但经济总量下降
C.晚清“劳动生产率”增长,且经济总量上升
D.晚清经济的增长是以传统生产方式来实现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封建国家为了与地方豪强大族争夺劳动人手,打击和限制豪强大族势力,使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转而衣服于国家并与国有荒闲土地相结合,从而向封建国家交纳租调,提供徭役。封建国家这样做的原因是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土地兼并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C.有利于组织农民开垦荒地
D.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是从下列哪个角度而言的(  )

A.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域性特点
B.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
C.中国古代农业的技术性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结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黄仁宇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中说:“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15英寸等雨线……凡线之以南以东,平均每年至少有15英寸之雨量,可堪耕作,线之以北以西,则低于此最少的雨量。而这等雨线也是胡汉之分划和少数民族及多数民族几千年长期交兵之处,而尤以气候干旱和人口过剩时为然”。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古代时期,气候条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B.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会发动对中原地区的战争
C.15英寸等雨线是导致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D.15英寸等雨线以南以东地区农业文明比较发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中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

A.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传统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中采用“计日受值”
D.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春秋的“初税亩”到明朝的“一条鞭法”再到清初的“摊丁入亩”,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特点的是:

A.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B.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C.税种由简化单一演变为繁杂多项
D.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货币地租为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D.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A.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义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此举主要是为了

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
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D.弥补生产资料不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关于右图所示灌溉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耧车,出现在汉代
B.它适合于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
C.五代的文献中可能记载它的制造方法
D.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下列对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包括①小农经济逐步形成②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③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