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其灌溉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降低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D.农业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表明( )

A.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B.铁农具已经在全国范围使用
C.河北、辽宁地区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
D.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①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 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A.①②③ B.② ③ ④ C.① ③ ④ D.① ② 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

A.依赖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优越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讲究因地制宜
C.注重精耕细作 D.强调自给自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末收货间,借贷赒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

A.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
75. 50
22. 90
! 60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0年)
6! 40
35. 80
2. 80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
34. 80
58. 40
6. 80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开凿时间
河道走向
起止点
隋朝运河
隋炀帝时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涿郡—余杭
元朝运河
元世祖时
呈南北垂直形状
大都—杭州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重在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综合下表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时期(    )


①封建国家对农民征收的赋税以田亩税为主
②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③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较强
④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大量存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太宗将校猎,时收获未毕,栎阳(今陕西临潼北)县丞刘仁轨劝谏曰:“今年甘雨应时,秋稼极盛,玄黄亘野,十分才收一二,尽力刈获,月半犹未讫功,贫家无力,禾下始拟种麦。今供承猎事,兼之修理桥道,纵大简略,动费一二万工,百姓收敛,实为狼狈。”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唐朝北方旱田实行粟与冬小麦复种
B.唐朝北方一年两熟制已经比较普遍
C.唐朝时期土地休耕现象就已比较少
D.唐朝比较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完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正确的有(    )
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

①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管子·乘马》记载,当时许多农民“夜寝蚤(同“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工具改进 B.耕作技术提高
C.赋税制度改革 D.重农抑商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 (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