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国力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B.维新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十月革命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D.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A.理学开始遭到批判 B.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C.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西两大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流泛,广绰庞繁,其中有亲和、有碰撞、更有交汇与融合。两大文化体系也在这亦抑亦蓄、共拒共融中伴随着东西方两大文化共同走向鼎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中西文化交流以“东学西传”为主。起始于西汉,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从16世纪开始,在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由此产生了数百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在“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广度上都大大的超过了前一个时期。
——材料综合自李翠玉《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纵观四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为中西文化之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存。在此过程中,一个古老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香港版)》《原著中文版序》
材料三   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东学西渐”的途径、主要特点。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西学东渐”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西文明冲突与适应的重大事件?
(3)材料三中体现了怎样的史观?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
(4)和平与暴力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有人认为“文化交流中和平比暴力好”,也有人认为“暴力比和平来得快”。请依据所学做出评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某位学者提倡研究和解决具体及实际的问题,“一点一滴”进化式地改造社会。他反对盲目的行动主义和漫无目的的革命,而建议自发的逐步的改造,以推动社会进步。此人最有可能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蔡元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摘自《札记》
材料二      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零星传入中国,当时人们把它当作“均平治世”的学说。节译的《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曾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也满怀豪情地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
——摘编自王芸《从天下大同到社会主义》
材料三    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的治国理想,并举例说明其对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何影响?
(任举两例)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影响体现在哪两个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
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
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解读中,错误的是

A.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B.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C.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D.中国式道路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8年钱玄同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提出“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这种主张
①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         ②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③与当时中国国情密切相关           ④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中国近代思想主张出现最晚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
C.“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故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D.“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是(   )

A.各有特色 B.扬中抑西
C.无法相通 D.扬西抑中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大钊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总人口中他们占据了重要地位,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的一部分”。这一看法对中同民主革命的直接影响是

A.削弱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导致了共产党内右倾错误的发生
D.促进了正确革命道路的选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