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一主张( )
A.反映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 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
C.符合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 D.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基础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 社会契约,他不是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一种约定,它是共同体和其各个成员之间的一种约定。它以社会契约为基础,是合法的一种约定;它对一切人一视同仁,是公平的一种约定;它除了公共幸福之外,不能再有任何其他的目的,是有益的一种约定;他有公共力量和最高权力做保障,是稳定的一种约定。
——卢梭《社会契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卢梭的主要观点。
(2)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主张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流思想有何特点?
(25分)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做漫长的黑液,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项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骑马的刺吗?……一切享有天然权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四 卢梭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社会存在着人们共同利益的“公益”,为了维护这种利益,人们都要遵守契约。他主张在社会契约面前,人们遵守同样的制约,享受同样的权利,以此反对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他提出,当统治者撕毁社会契约时,人们有权推翻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启蒙思想家们说的“漫长的黑色”指封建制度,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理性的阳光”中的“理性”?
(2)材料二中伏尔泰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其思想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孟德斯鸠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其思想对西方政治理论有何影响?
(4)归纳材料四卢梭中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近代西欧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下图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的书籍出版情况,从中可以获悉法国启蒙运动( )
①18世纪中后期达到高潮
②启蒙思想在法国社会受到较大关注
③内容涉及哲学、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
④对宗教神学的地位产生了强烈冲击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A.伏尔泰 | B.孟德斯鸠 |
C.卢梭 | D.达尔文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他们都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是洛克认为私有财产制是合理的、天然的,自然状态中是可以有私有权的,而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不可能有私有权的存在。另外,他们都主张订立社会契约,实行民主政治,但是洛克主张人民把自己的权力托付给了政府,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而卢梭主张人民主权,他在这一方面还建立了一套人民主权理论,反对代议制和议会制,希望过小国寡民的生活,向往古典城邦的共和制,希望进行直接民主。
——摘编自《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之比较》
材料二 “光荣革命”价值并不是它的形式(国王易人)所能衡量的……1689年,国会通过了两项重要的法案;《权利法案》和《宽容法》。根据前者,国王的特权完全被剥夺,英国结束了她的君主专制主义,而开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政治的新时代;这不只是英国政治史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世界史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根据后者,英国的不从国教分子,经过了长期奋斗,终于获得了基本的信仰自由,这实是宗教革命的原则之更进一步的扩张。
——摘编自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材料三 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歌德曾经若有所思的对美国称道说: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
——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据材料一,概括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异同。(6分)
(2)材料二是如何评价《权利法案》的意义的?(3分)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两个角度分析1689年英国颁布《宽容法》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合众国的成立践行了哪些启蒙思想。(3分)歌德为什么说美洲大陆胜过了旧大陆?(2分)
阅读下列材料:
近代以来,法兰西民族创造出独具魅力、光彩照人的文化,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思想文化领域而言,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当时的欧洲人……为法国启蒙思想家那些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所折服。一时间,一股前所未有的“法语热”风靡除了英国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
——吕一民《法国通史》
(1)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新思想”有哪些?(3分)分析这些思想当时在欧洲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1850年,雨果在追悼某一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2)雨果所追悼的文学家是谁?(1分)属于哪种文学流派?(1分)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该文学家的作品中,令人感到“惊惶与恐怖”的社会现实是什么?
材料三 20世纪40、50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法国文化界流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给世人描绘了一幅阴暗的世界画面: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恐惧感、迷惘感和孤独感。所以存在主义特别强调个体自由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归结为人的自由选择与创造。
——吕一民《法国通史》
(3)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出现的背景与20世纪哪些重大事件相关?(2分)有人认为,20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正在走向崩溃,这一观点是否符合史实?请说明理由。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凭借其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行文化外交。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应对文化全球化,就是要提倡文化多样性。”
(4)20世纪90年代文化全球化加速,请分析其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追求人的自由是众多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康德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康德主张,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宪法应容许“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把“制度按照理念 ”建立起来。
——摘编自陈乐民《康德论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康德认为启蒙的前提是什么?同时概括康德对“自由也是一种责任”观点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卢梭和康德“自由观”的历史作用。
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6分)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名言。
国别 |
人物 |
观点或名言 |
古希腊 |
普罗塔哥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苏格拉底 |
“认识你自己” |
|
中国 |
孔子 |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孟子 |
“仁则荣,不仁则辱” |
材料二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提出的建议的核心内容。在其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如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材料三反映的文化融合现象。
(4)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学习研究人文主义的史料,你认为哪则材料更科学、史学价值更大?说明你的理由。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洛克认为君主权力最初出自人民与君主订立的契约,来自人民的授予;人民授予君主权力的目的是要求君主保障社会安全和人民的自然权利;当国王及其政府的行为与上述目的相违背时,人民有权采取行动甚至暴力将国王的权力收回。洛克倡导个人财产的合理性,认为个人有权通过劳动获得合法财产,任何人包括国王、政府都无权剥夺他人的合法财产。洛克主张每个人不论出身、地位高低都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并在没有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自行其事。洛克提出,为防止国王暴政的发生,必须对国家权力实行分立,立法权由人民选举的议会行使,行政权和外交权由国王行使,而且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国王必须受议会制定法律的约束。洛克的以上主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政治制度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摘引自《洛克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洛克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洛克的思想主张。
“他的学说对人民主权、自由和平等有着强烈的诉求,是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思想的集中反映,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述评价中的“他”是
A.伏尔泰 | B.孟德斯鸠 | C.卢梭 | D.康德 |
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社会契约论 | B.人民主权说 |
C.自由平等 | D.三权分立学说 |
《全球通史》中写到“他们并不把自己仅仅看作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是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并试图发现与牛顿发现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普遍适用的法则。”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 B.马丁·路德和加尔文 |
C.启蒙思想家 | D.爱因斯坦和普朗克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1610—1695年),生于浙江宁波地区一官僚家庭,其父被魏忠贤所害。四年后,黄宗羲进入南京复社,招致阮大铖的彻骨之恨。黄宗羲最后获救全赖清军挺进南京,但不久他即参与抗击入侵者的斗争。抗清斗争失败后,他归隐家乡,潜心研究经史百家、释、道及天文、算术、乐律。他的第一部著作《明夷待访录》(1662年)乃是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他在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他认为君主及其臣子应服务于民,而不是相反。他强烈反清,屡受封官之许,皆推辞不就,1695年终老于家。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的思想直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才重放光芒。
——【法】谢耐和《中国社会史》等
材料二 伏尔泰( 1694—1778年),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1726—1728年,伏尔泰在英国流亡期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伏尔泰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一方面他用化名写作和印发了大量小册子,他出版的作品多达70卷,此外还有1万多封信。在他的作品中,他用一种风趣、嘲讽甚至是挖苦的语气批判任何不宽容的制度和压迫政策,宣扬个人自由。他讽刺的对象也包括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另一方面他支持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的斗争,《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百科全书》所写的哲学条目的汇编。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成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黄宗羲和伏尔泰的思想来源,并概括二人思想成果的共同点。(10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有怎样的不同?结合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其原因。(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一切真正的民主制之下,行政职位并不是一种便宜,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凡是需要专门才能的地方,例如军事职务,就应该由选举来充任;而抽签则适宜于只需要有健全的理智、公正与廉洁就够了的地方,例如审判职务。……国家的扩大给予了公共权威的受托者更多的诱惑和滥用权力的办法;所以越是政府应该有力量来约束人民,则主权者这方面也就越应该有力量来约束政府。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没有考试,虽有奇才之士,具飞天的本领,我们亦无法可以晓得,正不知天下理没了多少的人材呢!因为没有考试的缘故,一班并不懂得政治的人,他也想去做官,弄得乌烟瘴气,人民怨恨。……五权宪法如一部大机器,直接民权又是机器的制扣。人民有了直接民权的选举权,尤必有罢官权,选之在民,罢之亦在民。
——孙中山《五权宪法草案》(1922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如何理解“行政职位并不是一种便宜”的说法?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在官员选拔和制约方面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这一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