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1)根据材料,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

时期
人物
主张
6世纪
查士丁尼
(东罗马帝国皇帝)
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13世纪
阿奎那
(意大利神学家)
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
17世纪
早期
格老修斯
(荷兰思想家)
自然法之母就是人性,社会交往的感情就产生于此,并非由于其他的缘故。
17世纪
晚期
洛克
(英国思想家)
自然法的内容是人们都有保护自身生命、健康、自由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如受到侵犯,就有报复、反抗的权利。
18世纪
卢梭
(法国思想家)
国家制定的法律起源于社会契约,它是人民公意的体现。实行这种法律也即实行人人平等。

(2)阅读上表,分阶段概括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各个阶段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背景。
清前期修订的《大清律》一直沿用到近代。该律法的特点是以官僚机构组织法和刑法为核心。其内容包括行刑、户律(田宅、婚姻等)、兵律(军政、邮驿等)、刑律(人命、盗贼、斗殴等)、工律(河防等)。在施行中,由地方行政机构行使判决权。1905年起,沈家本等人修订、编纂了《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刑事诉讼律草案》等。新刑律采用西方近代刑法典的体例,取消了适用刑罚上的等级制度。民国初年,伍廷芳提出“视一国之文明与否,需视其司法能独立与否,并其执法廉明与否。”他草拟的“宪纲大旨”包括保护基本人权等内容。在实践中,他坚决反对上海当局不通过法律程序随意捕捉人犯的行径,并推动中国第一次实行陪审团参与审判。他致力于普及现代法律观念,塑造司法新形象,并希望收回外国人在华的法律特权。
(3)结合所学,解读从清前期到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791年,伏尔泰的骨灰迁葬巴黎先贤祠,巴黎街头迎送灵柩的人多达60万
伏尔泰的思想在欧洲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
B
1870 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占32%,美国占23%,德国占13%,法国占10%。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
C
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
D
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尊重宪法成为当时中国人的共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孟德斯鸠说:“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封建专制是启蒙运动抨击的主要对象
B.孟德斯鸠大力提倡人文主义
C.孟德斯鸠认为天主教会扼杀自然人性
D.工业革命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专制政体、君主政体、共和政体三类:在实行专制政体的国家中,既无法律,又无规章,君主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实行“人治”;在实行君主政体的国家里,虽有国王,但通过由世袭贵族、在职贵族、纳税人团、民选议会组成的中间权力机构来治理国家;在实行共和政体的国家里,由全体人民自行治理。下列对上述三种政体的看法,符合孟德斯鸠观点的有
①基于“道德”的共和政体虽好,但很难做到 
②基于 “恐怖”的专制政体,必须坚决反对
③基于由“中间权力机构”来治理国家的君主政体是切实可行的政体
④基于“全民自治”的民主共和政体是最理想的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的“有衡”的,确立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世界文明史》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论断的理解。
材料三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摘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1年2月28日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修正通过。
(3)材料三、四、五主要体现了我国哪些民主政治制度?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制度得以确立的前提条件并概括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六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
(4)以英、美、中三国为例,分别阐述英国议会、美国国会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 料
结 论
A
1689年英国议会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英国国王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18世纪后期,康德指出“(人)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
康德的主张蕴含了人人平等的思想
C
1875~1940年,英国更换过20届政府,美国换过14届政府,而法国更换过102届政府
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交替上台
D
1913年俄国粮食产量为39.79亿普特,1925年苏联粮食产量达到44.24亿普特
苏联国民经济已超过一战前的水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且相互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一18 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授席位的情况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年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年
牛津大学
萨维里几何学
1621年
牛津大学
色德来自然哲学、萨维里天文学
1663年
剑桥大学卢卡西
数学
1669年
牛津大学
植物学
1702年
剑桥大学
化学
1704年
剑桥大学
天文学

(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革命的“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人文主义演变的轨迹与科技进步的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马克垚 《世界文明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马克垚关于西方人文主义与科技关系的观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向欧洲传播。1585年,由西班牙传教士门萨多撰著介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的宏著《中华大帝国史》出版,掀起了大规模的“中国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在自己的书房里经常挂孔子的画像。另一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对中国文化作了许多研究后,惊喜地发现在中国历史上从政治理论到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地位和魅力。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欧洲人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不少欧洲人欣赏甚至模仿中国风尚。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沟通中西的媒介及欧洲人喜爱和推崇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不得照抄原文)。(注: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分别是: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的特点。
材料三  1840年前后,清朝拥有一千七百多所府、州、厅、县的各类官学,4500余所大大小小的书院以及为数更多的义学、社学、私塾。每年有几十万名士子参加各类科举考试。1860年后中国出现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并由政府选派二百余名学生出国留学……1904年全国共有学堂4222所,学生总数为92169名。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1909年学堂总数增至52348所,学生总数达156万多名。1905年底中国留学日本学生8千至1万名,1906年估计人数已达2万,形成世界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热潮。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1860年至20世纪初中国教育出现的变化。简析此时期近代中国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文主义精神是推动欧洲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充满神奇,却绝无比人更神奇者
——沙罗克里斯(古希腊悲剧家)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知道的越多,才知道知道的越少”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1)归纳材料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内涵,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部分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作品

作品
作者
内容简介
《歌集》
彼特拉克
以热情的笔调褒扬了人的纯真的爱情。
《论贪婪》
波吉奥
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财富,而不是为了拯救灵魂,“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即便是教士也是如此。
《论人的美德与尊严》
曼内蒂
“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而且赋予人以“伟大的本性”,并创造了这一世界交给人去统治与管理。

——据孟广林《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整理
(2)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文艺复兴……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过于偏激,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因而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
——《简谈西方文学史——理性与原欲》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思想家们为解决上述问题构建的“社会规范与秩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文明历经长期的封闭隔绝,在近代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冲击下,东西方文化不断产生碰撞与交融,从而走向新的“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为启蒙思想家们所瞩目。几乎所有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都接触过有关中国的材料,并在他们的著作中谈论过中国。伏尔泰更以“世界的历史始于中国”的赞语,评价他所向往的东方文明,他认为如果真要寻找最有理性的人,那就非中国人莫属。……他们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上自三皇五帝,下迄康熙乾隆:他们借助天象观察记录辨析中国史籍的真伪,探索中华民族的起源,推断伏羲氏为中国的第一位君主。在哲学方面,他们在悉心研究儒家学说的同时,对老子的思想也有所探索。在政治法律方面,他们从历史和现状考察了中国的政体、官制、司法制度,以及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在经济方面,他们注意到中国历代的重农思想和土地、地租、赋税、商业等问题。在科学技术方面,他们既盛赞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以及火药的发明等突出的成就,也致力于探讨中国的科学技术当时已渐趋落后的原因。在文学艺术方面,他们介绍了中国的诗歌、散文、戏剧和绘画,研究中国的文字和语法。总之,中国的一切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为他们所关心。
——摘编自许明龙《中国古代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材料二 西方文化的扩张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及其经济体系的形成,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殖民扩张而展开的。自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开辟了新航路之后,西方对外长达近四百年之久的殖民扩张,不仅是对非欧民族的军事征服和政治、经济控制,而且体现在与此目的相适应而持续进行的文化渗透。西方资本主义商业——工业文明对处在工业世界外围的大边缘带的冲击,一方面,导致了广大非欧民族原有的社会秩序由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被强制性地逐步向工业文明转变;另一方面,也由此促使了非欧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不断碰撞、交融和整合的基础上,程度不等地发生了向近代化的转型。——摘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对古代“中国的一切”都产生“兴趣”的原因,并由此推断启蒙思想家研究中国文化的侧重点。
(2)提炼材料二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有关史实加以论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正如汉金斯所说,18世纪的自然哲学家相信,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它甚至会毁坏宗教法庭的基础。达朗贝尔描述了他所目睹的自然哲学中的革命:“我们的世纪被称为卓越的哲学世纪……新的哲学方法的发现和应用,与各种发现相伴随的那种热情,宇宙奇观在我们身上引起的理念的某种提升——所有这些原因造成了心智的强烈的骚动,就像冲破了堤坝的江河一样从各个方向蔓延穿透大自然。”该论述反映了科学以及自然哲学的新方法(  )

A.改变了人类的宗教信仰 B.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C.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观念 D.提升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R.R.帕尔默认为“他(卢梭)用文学作品,在上流社会人士中传播一种尊重平民的清新情感、一种对平凡事情的爱好、一种怜悯人和同情人的冲动、一种意识到贵族生活尔虞我诈和虚浮浅薄的观念。”可见卢梭的文学作品,体现了  
①对理性的质疑,形成浪漫主义思潮    
②人类平等的观念,推动法国大革命
③人民主权思想,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④个人情感的抒发,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在疆域辽阔和国势鼎盛两方面,汉代中国都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并驾齐驱。
——伯恩斯、拉尔夫合著《世界文明史》第Ⅰ卷
材料三 漫画

材料四 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示意图。

材料五 一九七二年二月十七日,在白宫门前的草坪上举行了尼克松访华前的欢送仪式。尼克松说:“尊敬的副总统、国会及内阁成员,尊敬的各位来宾,我向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新闻记者们,这几天来他们向全世界传递着白宫的信息,这正如我7月15日在这里的演讲一样,我宣布了这次(去中国的)访问,这次是和平之旅。我们不奢求通过一周的谈判,扫清中美几十年来的外交中的障碍。十月份在周总理和基辛格的谈话中说到,美国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也是伟大的民族,两国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处世哲学,不应该阻止中美在外交上达成共识。展望未来我们必须认识到,中美政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还将继续存在,但是我们必须做得是保留既有的差异,又不成为敌对国。如果这次访问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世界将会变得更安全,尤其是那边的孩子们,可以在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下成长。我希望后人会用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那块纪念碑上写的‘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和平来到这里’,用这句话把我的这次里程载入史册。谢谢,再见!”
——档案解密1972(五)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丝绸之路的作用和罗马帝国统治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从世界地位的角度理解材料二。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文艺复兴与漫画图2反对的对象有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00年到1900年间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迅速的情况、原因及其特点。
(4)根据材料五和你所知,指出尼克松这次访问中国的有利条件,并用后来的史实证明中美两国的这些差异“继续存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善于从事政治、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一般来说,他们衣食简单,不太过问钱财。……希腊公民还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摘自人民版教材
材料二: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他们寻找构成经济行为的基础的自然法则,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一般原则——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革命已经证明,人们虽然能够推翻整个传统的政治结构,却不能影响遍及整个社会的腐败现象。事实上,陈腐的旧势力不仅仅有能力继续存在,似乎还有能力恢复生机。摆在面前的任务因而就是改变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新文化”的领袖们认为,这项工作是任何政治行动或体制改革的绝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节选自《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启蒙思想家在“人权”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虽然能够推翻整个传统的政治结构,却不能影响整个社会的腐败现象”这一观点的理解?
(4)结合材料三说明“新文化的领袖们“在“改变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材料二: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材料四:……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分析30多年来中国中国社会转型快速发展的有利国际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