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中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此前我们曾留下过多少不同的“第一课”。不同的第一课折射出不同时代观、价值观的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国初期,与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一样,语文教科书也打下了苏联影响的深深烙印。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课文是:“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肓的突出特点,说明其时代背景。
材料二  1958年伴随“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篇是这样的:“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指出形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
材料三  1978年,恢复工作的人教社推出的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我们热爱毛主席。1981年,修订后的入学第一课为:热爱共产党。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课修订为:我是中国人。进入新世纪后,全国实行课改,不同省区开始使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其第一篇课文主要有《人有两个宝》、《上学了》、《爱爸爸妈妈》等。
(3)材料三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对此你得出什么认识。(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23.9%降至1952年的10.9%。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地位,被改为工科院校。这种调整

A.是对旧教育所进行的彻底改造
B.体现了向工农及其子女“开门”的教育政策
C.适应工业化建设对人才之需求
D.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8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开始编辑出版“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表示“今天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这一举动直接得益于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确立
C.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广泛展开 D.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面实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网易新闻网:尽管30多年过去了,但很多人仍习惯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赤脚医生……”话里的身份可以无尽的更替,不变的是话中的追忆、感激。这里所说的“追忆、感激”主要是对( )

A.邓小平改革开放决策的肯定
B.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肯定
C.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制度的肯定
D.邓小平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肯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19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
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 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网易新闻网:尽管36年过去了,但很多人仍习惯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赤脚医生……”话里的身份可以无尽的更替,不变的是话中的追忆、感激。这里所说的“追忆、感激”主要是对( )

A.邓小平改革开放决策的肯定
B.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肯定
C.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制度的肯定
D.邓小平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肯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刘少奇在1964年指出:“在农村里面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在工厂里面办半工半读的学校。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读书,或者一个星期做工,一个星期读书。”1986年,我国制定《义务教育法》,开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

A.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B.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D.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抉择是

A.提出“双百”方针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的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叙述:“既然缺乏受过训练的老师,那就只好雇用不够资格但政治上的可靠的人予以替代了。高中毕业生被分配去教初中的现象并不罕见,特别是在农村。”这种现象出现在  ( )

A.过渡时期(1949——1956年)   
B.探索时期(1956——1966年)
C.“文革”时期(1966——1976年) 
D.新时期(1978——至今)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技、教育、国防的发展深刻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法)雨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保存胎儿的酒精瓶”的原因。
材料二 观察下列图片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材料三 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9月25日正式入列海军。辽宁号的启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现役航母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拥有航母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众所周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
(3)材料三中辽宁号人列中国海军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

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
B.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D.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下列情境在电影中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科教兴国”的标语
D.特写:热烈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的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陈旧的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介绍有“教育大革命”的内容,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这经宣传册最早应印刷于(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你将选择(    )

A.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B.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C.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柏拉图的教育贡献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