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发展,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①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②中共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④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
A.①③④② | B.②③①④ | C.④③②① | D.③①④② |
据统计,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有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
腾讯网发起《大国脚印·网友票选7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活动中,“恢复高考”高票当选1977年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下面表述不能够成为其当选理由的是( )
A.推动大学招生重新启动 | B.改变了国家民族发展轨迹 |
C.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 D.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命运 |
有一份面向大学生的调查问卷,问“在你心目中曾为中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选择邓小平的占89%。大学生们做此选择的依据不包括( )
A.文革后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策 |
B.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
C.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 |
D.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校园标语(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有校园标语(口号)出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是
A.“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
B.“向科学进军” |
C.“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
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 |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
C.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
从媒体公布的国家领导人李克强总理的简历中了解到,他从合肥八中毕业后,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次高考,并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其时代背景是( )
A.邓小平复出后力抓教育工作 |
B.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
C.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
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应是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
邓小平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期间首先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
A.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B.支持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
C.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
D.提出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 |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小黑板挂到了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这说明当时中国政府( )
A.发展高等教育 | B.普及义务教育 |
C.重视扫盲教育 | D.模仿苏联政府 |
1977年9月邓小平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目的是( )
A.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 |
B.招生政审要为改革开放服务 |
C.为更多人参加高考减少阻碍 |
D.招生仍要审查考生家庭出身 |
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 )
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
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
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
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
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
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
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
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
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 )
A.“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 |
B.“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 |
C.“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 |
D.“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