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49—1956年 | B.1956—1966年 | C.1966—1976年 | D.1978—1988年 |
下列事件与邓小平主持或支持有关。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②恢复高考制度 ③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④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③④ | C.②①④③ | D.①②④③ |
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的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阵旧的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介绍有“教育大革命”的内容,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这经宣传册最早应印刷于( )
A.20世纪50年代 | B.20世纪60年代 |
C.20世纪70年代 | D.20世纪80年代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教育措施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邓小平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 |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 | B. | 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C. |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 D. |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
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 | 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
B. | 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
C. |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
D. | 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
“1978年春天,27多万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做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
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 | 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
C.到 1958 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 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拨乱反正,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是( )
A.恢复高考制度 | B.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 |
C.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 D.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 |
下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出台的科技、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其先后顺序是( )
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③④ | C.②①④③ | D.①③④② |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这说明当时中国政府( )
A.发展高等教育 | B.普及义务教育 |
C.重视扫盲教育 | D.模仿苏联教育 |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