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的《1960—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解读正确的是( )
统计年份 |
1960年 |
1965年 |
1971年 |
1997年 |
学校数目 |
11 289所 |
434所 |
328所 |
2170所 |
①1960—1971年、1971—1997年两阶段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向相反
②1960—1971年发展状况体现了“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
③1971—1997年的发展情况受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希望工程”等因素的影响
④该表启示我们社会进步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
阅读下列材料,从中可以获悉当时
①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②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③妇女的社会地位获得提升 ④完整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对下列一组同一主题图片反映的问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造成中学毕业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
B.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 |
C.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 |
D.符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要求……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此,我国( )
A.建立基本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 B.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
C.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 |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出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
据《中国教育》载:“六五”(1981–1985年)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到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A.中美、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B.改革开放促使国人渴望了解世界 |
C.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 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 |
下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针对高考制度,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高校的学生,据北京市的调查,大多数是地主、富农、资产阶级以及富裕中农的子弟,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身的还不到20%。全国恐怕也差不多。这种情况应当改变。”根据这一精神,后来逐步进行了教育改革,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就是这种改革的一部分。可见,当时招收“工农兵学员”主要是为了
A.实现教育公平 | B.强化阶级斗争 |
C.培养实用人才 | D.普及大学教育 |
下图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
B.体现了有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 |
C.体现了教育领域中的“改革开放” |
D.体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
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 D.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国际性 |
某《幼儿园暂行规程》规定:当前幼儿园的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养幼儿,使他们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同时减轻母亲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活动、生产活动,文化教育活动等。这一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A.20世纪50年代前期 | B.20世纪50年代后期 |
C.20世纪60年代后期 | D.20世纪70年代后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