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到:“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只有经济上的往来 |
B.中英经济利益上的摩擦是导致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 |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先进的代议制民主政治向腐朽的封建专制的挑战 |
D.“鸦片战争”与“鸦片”根本没有关系 |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
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
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第一幅浮雕就是虎门销烟,铭刻这一历史事件的最大功效在于
A.销烟这件事我们不会忘记 | B.林则徐领导的反英斗争永载史册 |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精神世代相传 |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 |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当时的中国政府作何反应( )
A.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 B.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运动 |
C.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 | D.资产阶级兴起维新变法运动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1754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劝他们自行调解。”广州府县的这种行为
A.按照国际法,可减少国际纠纷 | B.有利于化解该纷争,颇具智慧 |
C.缺乏司法主权观念,后患无穷 | D.符合《南京条约》附件的规定 |
电影《甲午风云》中有这样的场景:北洋舰队士兵,捕获一外国间谍,水师提督丁汝昌欲审问之,该间谍却在堂上大声咆哮,抗议中国人破坏了外国在华取得的“某项权利”。该间谍说的“某项权利”指的是( )
A.片面最惠国待遇 | B.领事裁判权 |
C.设立租界的特权 | D.在通商口岸传教、租地和居住权 |
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 | 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
B. | 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
C. | 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
D. | 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
"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 | 《南京条约》 | B. | 《天津条约》 |
C. | 《北京条约》 | D. | 《马关条约》 |
以下图表反映了五口通商各口岸的关税收入变化,其中口岸甲是
A. | 宁波 | B. | 广州 |
C. | 上海 | D. | 福州 |
英国海军对华方略中写道:“这些行动的目的是双重的:首先,是以截断沿海贸易来困扰中国政府;其次,尽可能多多掌握中国人的财产,用以保证中国政府答应(我方)提出来的要求。…帝国所有沿海省份都会痛切感受贸易停顿的影响的。”围绕此方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方略运用于鸦片战争时期 |
B.此方略运用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
C.反映该战争的性质为商业贸易战争 |
D.战争结束后确立了广州“一口通商”的地位 |
1841年12月,美国国务卿亚当斯说:“鸦片问题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A.中英政治制度上的对立 |
B.中英外交礼仪规则冲突 |
C.中英意识形态分歧明显 |
D.中英贸易地位的不对等 |
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重教训,因而主张购买洋枪、洋炮、洋船,并认为“以通夷之银,量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派胡言”。该大臣经历的对外战争最有可能是
A.鸦片战争 | B.中法战争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日本史学家稻叶君山指出:“林则徐对于输入鸦片之外人及买卖鸦片之中国人,使陷于穷窘之地。复排击英人国法判决之要求,最后停止英国船舶于广东港外,以不肯署名盖印于证书为口实。其态度如此,战争之来终不能免。”这表明作者
A.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批判林则徐 | B.没有看到战争爆发前中英双方的矛盾 |
C.准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真实起因 | D.认为林则徐处理鸦片问题的方式有误 |
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
A.中国领土主权一步步遭到破坏 | B.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 |
C.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会 |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 | B.未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
C.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 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