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
命调时间 |
调出省 |
兵数 |
调往方向 |
1841年1月6日 |
贵州 |
1000 |
广东 |
1841年1月6日 |
甘肃 |
1000 |
浙江 |
1842年6月1日 |
山西 |
1000 |
江苏 |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下图为《1700-1890年世界GDP的份额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 B.工业革命的开展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D.亚洲国家的衰落 |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 ②“侵略——革命”模式 ③“早期启蒙”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 |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作者试图说明( )
A.现代化世界大潮中,封闭的国策、落后的经济和僵化的制度必然带来民族的灾难 |
B.战争的屡屡失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被迫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
C.落后招致民族的屈辱和反思,中国在阵痛中渐渐走出传统并被迫开始现代化探索 |
D.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现代化文明国家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 |
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 为英国的君主,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于1861年至1908年)则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两人在位的统治时间交叠达四十余年,这一时期
A.英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工业霸主 |
B.大清帝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
C.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日臻完善,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 |
D.大清帝国镇压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 ②团结一心的精神
③敢于造反的精神 ④抵御外侮的精神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
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
A.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 | 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 |
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 | 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
下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
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
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 B.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已久 |
C.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 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
人们经常用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论证本国的国际地位及发展方向。但也有人以1840年中国的GDP是世界的33%,但之后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而1949年中国的GDP虽是世界的6%,却赢得了真正的独立并逐步走向大国这些史实来反对GDP决定论。据此,下列该现象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GDP的确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证实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
B.GDP只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故不能反映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
C.GDP的国际地位变化趋势经常与该国国际地位变化趋势成反方向 |
D.决定GDP变化的经济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