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 D.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
一名英国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40年 | B.1860年 | C.1895年 | D.1921年 |
《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
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
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
下列关于古都南京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
②它作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而骄傲
③它为八国联军攻占烧杀抢的罪行而饮恨
④它见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而自豪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比较合理的是
①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②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③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
④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目的在于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辛丑条约》 | D.《马关条约》 |
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 B.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 D.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A.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部分官吏任免权 | B.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
C.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D.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掀起瓜分狂潮 | B.发动战争,扩大权益 |
C.扩大资本输出 | D.割占中国台湾 |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在北京居住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义和团在北京和外国军队交战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
A.倾销鸦片 | B.传播宗教 | C.输出资本 | D.打开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