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 |
D.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
南京既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又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对于南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此签订 |
B.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定都,与清政府对峙 |
C.1912年,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D.1912年,袁世凯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
A.英国推行炮舰政策 |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
C.中国社会全面落后 | D.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
1861年一位英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借传教搞非法活动,地方官员加以阻止,他傲慢地说“我有这个权利……,”此言的依据是( )
A.中英《南京条约》 | B.中英《北京条约》 |
C.中英《天津条约》 | D.《辛丑条约》 |
通过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历史看上海,下列事件与上海无关的是 ( )
A.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B.孙中山建立兴中会 |
C.五四运动 |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
A.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 | B.加强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
C.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 D.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以上《天津条约》的内容表明
A.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 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
C.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 D.列强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③④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④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太平天国运动 | D.甲午中日战争 |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相继发动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意图都是要
①公开抢掠中国财富 ②强迫中国开放口岸 ③强迫中国降低关税 ④划分在华势力范围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官民,自不得提书‘夷’。”材料表明
A.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 | B.《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 |
C.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D.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 |
《软尘私议》描述鸦片战后的中国社会:“和议之后,都们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该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
B.“天朝上国”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 |
C.晚清政府仍厉行思想禁锢政策 |
D.鸦片战争冲击了国人的旧思想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1898年一外地人到江苏苏州游玩,发现当地一家新开设的英国轮船制造局,感到很惊奇,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南京条约》签订 | B.《北京条约》签订 |
C.《马关条约》签订 | D.《辛丑条约》签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