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市智林学校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
清初诗人屈大均有诗:“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清初
①官府垄断对外贸易
②丝织品是主要出口商品
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④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下列对明清丝织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丝织业的鼎盛时期 |
B.在苏州杭州都设织造局,专门生产宫廷消费的丝织品 |
C.明中期发明了花楼机 |
D.提花在内的丝织技术已相当成熟 |
明清时期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其中最著名的有
A.徽商与川商 | B.徽商与晋商 |
C.粤商与晋商 | D.徽商与京商 |
2006年是哥伦布逝世500周年,下列对他探险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牙是资助他的国家 | B.轮船是他的远航工具 |
C.太平洋是他的探险区域 | D.发现美洲新大陆是他的成就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目前,重庆的两江新区已获批复,这必将进一步促进重庆经济的发展。下列属于我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是
①深圳 ②珠海 ③汕头 ④ 上海 ⑤厦门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⑤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④⑤ |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是( )
A.纺织业 | B.交通运输业 |
C.冶金业 | D.机器制造业 |
宋代的“市”,突破了以前的限制,表现在
①封闭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
②分散于宅屋之间
③不允许设“市”的城郊和乡村出现了“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充分尊重。”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 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模式 |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 D.打破了原有的公有制形式 |
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这反映了汉初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A.海禁 | B.抑商 |
C.奖励农耕 | D.整顿吏治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段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发展。”马克思说的这种情况发生在
A.北美洲 | B.非洲 | C.亚洲 | D.欧洲 |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相继发动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意图都是要
①公开抢掠中国财富 ②强迫中国开放口岸 ③强迫中国降低关税 ④划分在华势力范围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下图是一张1935年的香烟广告,从图中读出的正确信息是( )
A.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
B.中国女子正在向传统挑战 |
C.两位美女很时尚,不守妇道 |
D.两位美女很寂寞,抽烟解闷 |
明清时期我国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是( )
A.成都和苏州 | B.南京和杭州 |
C.苏州和杭州 | D.广州和杭州 |
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火炮称佛郎机,由“佛郎机夷”于正德年间(1506至1521年)率先传入东南沿海。这里的“佛郎机夷”最有可能指的是
A.西班牙人 | B.葡萄牙人 |
C.荷兰人 | D.英国人 |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
B.中共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巨大作用 |
C.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
D.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
《汉书·食货志》记载:“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材料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鞅之法废除了井田制 ②商鞅之法后土地可以买卖
③土地可以买卖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④商鞅之法不利于国富民强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
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
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艺复兴运动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宗教改革运动
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近代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取材于
A.传统戏曲 | B.辛亥革命 |
C.近代城市生活 | D.抗日战争 |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
A.真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 B.真的,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C.假的,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假的,物资极度匮乏 |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 | B.农业合作化高潮 |
C.“大跃进”运动 |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
16世纪西班牙曾经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其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 | B.美洲白银的大量输入 |
C.政府滥发纸币 | D.与荷兰、英国的商业竞争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垄断组织纷纷建立和发展。在1901年12月4日提交国会的咨文中,西奥多·罗斯福认为政府所要做的应该是监督、控制和管理托拉斯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垄断。他说:“我们的目标不是清除大公司,相反,这些大型企业是现代工业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那些企图破坏它的努力必然是无效的……我们并不是攻击大公司,我们只是要去除其中的污垢。”
1911年,美孚石油公司案和美国烟草公司案以联邦政府获胜告终。通过这些诉讼,终于确立了一项原则,即根据最高法院的判断,徜若涉嫌公司确曾对自由贸易施加了不合理的限制,那么联邦政府事实上拥有宪法赋予的摧毁垄断的权力。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材料二:危机的最险恶阶段过去后,财政部开始加强薄弱银行和取消不健全银行。首先,复兴金融公司在1933年8月和1935年7月之间,提供十亿多美元款项,用以帮助六千四百六十八家被认为基本健全的银行。其次,在这两年中,财政部和各州官员清理了二千三百五十二家银行。因此,政府就加强了这个资本主义经济最关键和最敏感的部门,并将之交回私人之手。不过,这个部门将受到彻底的公共控制。
1935年《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是罗斯福自己对这种大规模金融改革工作的贡献。该法授予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完全管制控股公司金融活动的权利,迫使庞大公用事业帝国在五年之内消亡。不过,它允许控制单一、整体的经营体系的小控股公司继续存在。
——摘编自(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著《一九00年以来的美国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奥多·罗斯福政府对垄断组织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富兰克林·罗斯福金融措施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1884年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后,“工业革命”一词广泛流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与政治革命大多是短期内急促风暴雨式的社会制度变革不同,工业革命是经过较长时间内由分散和个别的发现、发明和变革开始,逐渐和缓慢地积累形成的。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而工业革命则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大部分经济学家如克拉克、钱纳里等人认为工业化引起了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走工业化的道路,才能使国民经济进入更为有效率的运行轨道。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病,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些新工艺不顾人的需求,使人变得冷漠甚至麻木不仁,有着贬抑人性的后果。
——据《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哪一生产领域?与之相关的发明成就有哪些?
(2)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变革多方面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所造成的变革性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回答,当今发展中国家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实践中得出哪些启示?
“文明”一词,古今有不同的内涵和寓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人的价值判断里,“文明”也指“文治教化”。“文明”一词……其核心内涵都在于“文”,以“文”为体,以“明”为用,文明即以文教化……那么,“文明”之意义何在?北宋石介作了很好的回答:“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风俗归厚,人伦既正,而王道成矣。”
——《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与欧洲的“文明”观念》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北宋人石介“文明观”的出发点,联系相关知识指出其思想基础。
材料二 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都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如刘姥姥初入大观园,手舞足蹈,忘其所以狂喜,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摘自《论文明第一要素及中国不能文明之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近代部分国人眼中“文明”的表现。
材料三 西人百年以来,民气大伸,遂尔勃兴。中国苟自今日昌明斯义,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在此百年之内进于文明耳……地球既入文明之运,则蒸蒸相逼,不得不变。不特中国民权之说既当大行,即各地土番亦当丕变(大变)。其不变者,即澌灭(消亡)以至于尽。
——1897年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
(3)材料三体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思想观念?结合相关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
材料四 有一出话剧(《文明人·第一幕》公演于1914年11月),其主角贾人俊在国外游学数年……在他看来,“外国都是些文明先进国……凡事都有要从学习文明国入手,哪怕只学得一点皮毛,横竖比咱们的骨格还强得多”……贾氏的妻子聪娘说:“中国不及外国的地方,并不是专门学一个文明的形式就可以了结的”。
——罗检秋《清末民初知识界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
(4)对于贾氏夫妇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结合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相关史实为例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