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上述观点
A.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肯定了中国抗击侵略者的正义性 D.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即这段话反映了作者
A.寻求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
B.讨论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
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 ②团结一心的精神 ③敢于造反的精神 ④抵御外侮的精神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 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李慈铭否定了外国人对圆明园的侵略行为 |
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
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
D.该日记写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
马克思在1857年的《波斯与中国》中写道:“简单地说,我们不要像骑士般的英国报纸那样去斥责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在这段话里,马克思
A.赞扬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任略的斗争精神 |
B.斥责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 |
C.肯定了英国报纸对“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的斥责 |
D.认为英国侵略军具有骑士风度 |
下列事件组合中,搭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天津条约》 |
C.开放广州——《马关条约》 | D.割香港岛给英国——《北京条约》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之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麦粉入中国,竟不纳税。……丝绸(输美)美收百分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分之五,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A.领事裁判权 | 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
C.开放通商口岸 | D.协定关税 |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
近代前期(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逐步由民主主义革命向杜会主义革命过渡 |
B.政治上日益半殖民地化,经济上日益半封建化 |
C.列强经济侵略向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 |
D.封建秩序日益解体,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资本主义化 |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该条约内容与哪次战争有关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
A.《黄埔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