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妥协是政治的灵魂”。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也曾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历史事件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①光荣革命 ②辛亥革命 ③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某网友在网贴《帝制的崩溃 宪政的破产——从<袁氏当国>看中国宪政的坎坷命运》中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
A.三权分立 | B.总统制 |
C.责任内阁制 | D.民主共和制 |
1905年8月,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孙中山的此观点体现了( )
A.鲜明的中华民族意识 | B.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 |
C.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 | D.执着的民主共和精神 |
1940年3月28日,国民党中央发出370号公函,称:“本党总理孙先生倡导国民革命,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上述材料涵盖了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有
①亲自领导武昌起义 ②创立中华民国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领导了北伐战争
A.②④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下表呈现的是20世纪的七十年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A.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 B.都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 |
C.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 | D.都表明民族独立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
1912年,记者黄远生说:“雄才大略之袁公,四通八达,绰绰乎游刃有余。受任未及期年,而大权一一在握,《约法》上之所谓种种限制不足以羁勒袁公,犹之吾国小说家所言习遁甲术者,虽身受缚勒,而先生指天画地,念念有词,周身绳索蜿蜒尽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袁世凯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
B.《临时约法》没有达到目的 |
C.袁世凯上台具有历史必然性 |
D.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
读下图——欧洲某历史时期形势图。中国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是( )
A.中国同盟会成立 |
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申报》曾刊登如下公告:“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
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俗 |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C.新文化运动兴起 | D.五四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 )
①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客观上促进了清政府的变革
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②③ |
“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
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
B.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C. | 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
D. | 太平洋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 |
清政府“预备立宪”期间批准的《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规定,咨议局“钦遵谕旨,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而主导各省咨议局的立宪党人则认为“咨议局为决议机关,与督抚立于对等地位”。二者的分歧反映了
A.统治者革命与改良之争 |
B.资产阶级内部的政体之争 |
C.咨议局职权大小之争 |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 |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 B. | 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
C. | 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 D. | 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