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河南]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下列关于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周武王的分封主体是古代帝王后裔 B.这些封国均分布在边远蛮夷之地
C.古代帝王后裔比其他诸侯王享有更多特权 D.此类封国在西周政治生活中作用较小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材料反映

A.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 B.旧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C.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不复存在 D.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逐渐被中央集权取代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学者陈国刚在《民主的审判》一文中说:“有人说,苏格拉底死于民主的暴政。……但在解读苏格拉底之死这一事件时,我却宁愿断言,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至少不是民主一己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死于披着民主外衣的雅典司法。”作者认为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

A.直接民主政治制度 B.公民多数人的暴政
C.决策失误的公民大会 D.不公正的司法制度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古希腊雅典,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表明

A.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依‘现金借贷’的方式缔结契约的,其所用的语言即为当事人的法律……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由此可见,上述规定

A.保留了一些习惯法的残余 B.充分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 D.对贵族滥用权力有所限制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人说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由此可见,其与察举制相比

A.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 B.有利于提高儒生的地位
C.为庶族地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D.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宰相刘祎之的名言:“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天子之命)”。这体现了唐代

A.政治制度的民主进步性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C.统治中枢的分权制衡性 D.皇权独尊地位有所削弱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朕欲……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由此可知,这位皇帝准备

A.分化相权,强化皇权 B.设内阁,置六部
C.效仿唐代三省六部制 D.废除丞相制度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内阁具有最终决策权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权受到相权的牵制 D.国家统治的基础是贵族统治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乎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B.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
C.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 D.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义和团对洋教和外国的侵略者充满争议的怒火与仇恨,对洋人洋事物则持偏狭的盲目排斥态度,从而形成拼死抵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性与笼统排外的落后性交织在一起的特殊现象。”据此判断,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A.都具有革命性和落后性的双重特点 B.斗争的首要目标都是反对列强侵略
C.都对外洋事物持盲目排斥的态度 D.都曾采取“扶清灭洋”的斗争策略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以夷制华’。”近代中国由“以夷制夷”向“以夷制华”的转变,反映了

A.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B.清政府逐步成为西方侵华的工具
C.列强侵华策略的重大改变 D.中国外交自主性逐渐丧失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遭到破坏 B.地方自治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
C.地方政府获得了完全的财政自主权 D.社会动荡引发了地方割据出现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是

A.国王处于“虚君”地位 B.议会下院多数党控制政权
C.议会分设上院和下院 D.形成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为1854年美国国会议案表决情况,该表主要反映了





赞成的议案

 

 

 
党派
非赢利志愿协会公司(10项)
公立学校(15项)
社会改革(监狱改革收容所改革等)
反对蓄奴制
商业公司(49项)
共和党
71%
68%
66%
82%
77%
民主党
37%
47%
41%
10%
39%

 
A.两党分歧日趋扩大            B.两党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
C.共和党是国会多数党          D.两党对峙的格局尚未形成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尔加耶夫说:“在俄国,要求法制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一种空想……在俄国,革命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自由主义运动与国家杜马和立宪党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基础,并且没有能鼓舞人的思想,按照俄罗斯人的精神气质,革命只能是极权主义的。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也恰恰是那种使人觉得像乌托邦的东西在俄罗斯则最现实。”别尔加耶夫旨在说明

A.社会主义是极权主义,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B.社会主义革命符合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传统
C.社会主义思想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
D.自由主义资产阶级革命在俄国没有任何社会基础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二十六年2月21日通过的《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中规定:“一国之军队,必须统一编制,统一号令,方能收指臂之效,断无一国家可许主义绝不相容之军队同时并存者,故须彻底取消其所谓“红军”,以及其他假借名目之武力。”与该决议颁布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B.国共决裂,反蒋抗日
C.国共对峙局面基本结束 D.国共对峙,内战爆发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40年代,清华大学教授、爱国民主人士朱自清曾经说道:“胜利来的时候,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材料所说的“小康时代”是指

A.和平、民主时代 B.抗日战争胜利的时代 C.社会主义时代 D.工业化到来的时代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人民解放战争某一时期的形势示意图。“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与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

A.中国全面内战爆发 B.敌我力量发生剧变
C.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D.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交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是对孙中山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延续
C.有利于冲破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D.巩固了中苏两国长久的友好同盟关系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呈现的是20世纪的七十年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A.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都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
C.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 D.都表明民族独立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都没有忘记战后竭力鼓吹欧洲联合的英国,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但却被英国拒绝了。丘吉尔曾说:“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任务。我们与欧洲大陆相联,但并不包容在里面。我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我们同它利益与共,但并不被它吸纳。”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成为阻挠欧洲地区联合的主要障碍 B.试图建立由英国主导的欧洲联合
C.与欧洲其他国家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D.欲改变其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由此可知

A.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缺乏诚意
B.中国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战略方向调整
C.中国坚决反对苏联的攻击,中苏关系日益恶化
D.中国外交重点由意识形态转向国家利益方面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格外安土重迁。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治水、对外征战等公共事务的需要,导致氏族首领的权力、地位不断加强,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血缘组织与国家形态熔铸一体的格局。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出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材料二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瀚无际和飘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政治产生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归纳黑格尔眼中海洋民族的性格特点,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性格特点对古代希腊文明所产生的影响。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制宪政治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但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派的永久宪法。……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人性中的幽暗,联邦党人非常具有政治智慧,他们不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以公共的善的名义去压抑私利的恶,而是通过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互平衡,将恶转化为善,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
——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
材料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
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 问题有哪些?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是如何运用“政治智慧”来解决上述问题的。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中国政治制度转型失败的原因。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结起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它坚信,如果苏维埃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和必要的。这个政治力量可以支配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的精力和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的资源,并且它是深厚强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潮流孕育出来的。……这个政治力量在它作出基本反应时似乎是不去考虑真实情况的。对它来讲,关于人类社会的大量客观事实,并不象对我们那样,是经常用来检验和修改人们看法的尺度,而是从一只摸彩的布袋中武断地、有倾向地抽出个别事实以支持既定的看法。这肯定不是一幅令人愉快的图景。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它应该是我们的政治参谋班子在目前这个时刻进行工作的出发点。要以象解决战时重大战略问题一样的彻底精神和慎重态度,必要时,还要在计划工作方面作出同样大的努力,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不能在这里试图提出全部答案。但我愿意表白我的信念: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的,而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摘编自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1946年2月)
材料二 在过去的十年里,不结盟政策已在国际生活中得到了有力的确认,因为它在 人类处于灾难的边缘的时候指出了摆脱黑暗的冷战时代的出路,它展示了新 的国际关系的前景,而到那时为止,这种关系一直受到集团激烈对峙的抑制 。不结盟政策强调了各国独立、自主发展和全面、平等的国际合作的原则, 以及必须加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它阐明了当代世界的矛盾以及国际关系 不稳定的原因并力主消除这些矛盾和原因。它要求通过和平途径来解决紧迫的国际问题。
——摘编自原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在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上的发言(1970年9月)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美国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的背景、措施及其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不结盟运动奉行的原则和影响。

来源: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