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否定了基督教长期传颂的教义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从此,西方人不仅开始反思以往落后的神学世界,同时勇敢地开始探索新世界。”对材料中探索的新世界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探索未知的新航路 B.探索人的情感与价值
C.探索自然的奥秘 D.探索否定《圣经》的新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坚决反对

A.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
B.灵魂得救是上帝预先的安排
C.灵魂得救必须靠个人的行事修为
D.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决心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去问一问在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要亲眼看一看他们在谈论时是如何开口的,并按此进行翻译”。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使人人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
B.建立民族教会
C.推动德语的统一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D.清除神学束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

A.比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路德曾说:“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
以下解释符合路德本意的是 (    )

A.宗教信仰是愚蠢的 B.神职人员不应存在
C.反对封建君主统治 D.上帝面前人皆神圣平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1601-1700年间英格兰精英人士初始兴趣取向中宗教与科学所占比例的对比表。二者对比的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项目
1601~1605
1631~1635
1651~1655
1696~1700
宗教(教士和神学家)
7.0%
6.3%
5.4%
1.9%
科学
1.7%
4.6%
7.0%
5.2%

A.放弃宗教信仰的人数增多
B.科学的进步彻底批驳了宗教神学
C.宗教改革的目的得以实现
D.科学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德国宗教改革的过程中,马丁·路德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下列对此贡献理解错误的是(      )

A.使德国人从此摆脱了罗马天主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权
B.开启了德国人自由阅读《圣经》,随意解释《圣经》的先河
C.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的形成,为德国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D.有利于德国民族语言的形成,促进了德国近代文化的崛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德意志人文学者伊拉斯谟认为,如果人们心中没有上帝,他们表面上的虔诚活动,如朝圣、立誓、守夜、禁食,仍是没有用的。这一主张与马丁·路德的思想相似之处是(    )

A.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发财致富
B.反对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的欺诈行为
C.主张改革宗教否定教权至上
D.认为苦修和事功不能达到救赎的目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国无神论者让•梅叶认为:“为了建立良好的信条,人们必须仅只遵循人类的理智和智慧的法则,即正直、诚实和自然地正义的法则,而不要空谈骗子的神话,不要空谈信徒的偶像崇拜经验。”下列对此观点的解释最为恰当的是(     )   

A.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C.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
D.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下列说法能反映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是(     )

A.“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上帝的救赎使人得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   )

A.否定了《圣经》的权威
B.摧毁了基督教会的精神枷锁
C.颠覆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D.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心里相信,就可称义”。这一思想在16世纪的欧洲引发了一场改革运动。下列对这场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影响的社会阶层比文艺复兴运动广泛
B.从宗教角度发展了人文主义
C.有利于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D.否定宗教神学争取个性解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的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四 下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

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教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基本主张。
(2)材料三两幅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据材料四指出这幅漫画的含义,并说明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希腊和文艺复兴两个历史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良善的。因此我们应该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他的这段话旨在(    )

A.强调世俗权力大于教会权力
B.铲除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C.宣扬教会权威源于世俗权力
D.否认教会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