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材料主要说明(     )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宗教职能的变革
B.宗教取代科学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C.宗教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具
D.西方人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宗教束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坚决反对

A.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
B.灵魂得救是上帝预先的安排
C.灵魂得救必须靠个人的行事修为
D.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 B.厌恶教皇修建教堂
C.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 D.文艺复兴深刻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良善的。因此我们应该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他的这段话旨在(    )

A.强调世俗权力大于教会权力
B.铲除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C.宣扬教会权威源于世俗权力
D.否认教会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金观涛在《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中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同一过程。”“同一过程”是指(    )

A.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摆脱教会对人性的束缚
C.宣扬俗权至上增进民族意识 D.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念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书中写道:“(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    )

A.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D.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心里相信,就可称义”。这一思想在16世纪的欧洲引发了一场改革运动。下列对这场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影响的社会阶层比文艺复兴运动广泛
B.从宗教角度发展了人文主义
C.有利于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D.否定宗教神学争取个性解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说:“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由此可知马丁·路德(    )

A.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 B.反对宗教信仰
C.认为教皇无权阅读《圣经》 D.支持废除基督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纳尔·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和他的同伴去美洲大陆,“是为了像所有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和发财致富”。
材料二 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这次挑战具有极其深远的宗教和政治内涵。到该世纪中期,原本只是路德个人的一次反叛教会的行为,迅速发展成为一场新教宗教改革运动,彻底打破了西方基督教的统一。16~18世纪,西欧君主利用宗教争端紧紧控制了社会。通过限制诸侯贵族,王室得以拓展自己的势力并加强对臣民的控制能力。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就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但是,它所代表的思想,它对人的经验的价值和中心地位——用今天流行的拉丁文原文来说,即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四 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启蒙主义的政治思想逐渐影响了世界各个国家的政权和社会组织形式。
请回答。
(1)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依据材料一概括基督教在推动世界一体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
(4)结合史实说明,启蒙思想家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提出挑战的社会根源?美洲的革命领导者是怎样把启蒙思想作为“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

A.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B.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C.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B.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统治
D.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