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 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 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材料三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于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请回答: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2分)
(2)结合材料2及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并指出其实质。(4分)
(3)据材料3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6分)
(4)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8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
近世之欧洲,若以世纪论,每个世纪都有创新,而17世纪每为人重视不足;实则,这是很要紧的一个时期。上承着培根、洛克的实验哲学,洛克还根据英国的革命写了一份论‘‘政府”的总结性的文字,起了近代政治文化的开山作用;下则启发了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所以17世纪是“启蒙”的“启蒙时期”,是方法论革新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同时,文艺复兴、宗教革命激荡了全欧,使几乎整个社会都动了起来,社会意识、民凤民俗……,都在发生变化。
“17世纪普遍危机”是英国著名史学家E.J.霍布斯鲍姆于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此时期欧洲发生了由中世纪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关键性转折,经历了经济衰退、谷物生产萧条甚至下降二人口死亡率上升、资产阶级革命、社会叛乱等众多现象,从而认为欧洲经济“在17世纪经历了一场‘普遍危机”。危机的产生是因为16世纪欧洲的大发展使得封建主义框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阻碍,加之此世纪发生的饥荒、流行病等因素的促动,导致17世纪欧洲出现了向资本主义结构的决定性变革。特雷弗----罗珀则认为是政府的奢侈浪费、寄生的官僚制度引发了社会对国家的不满。莫斯尼尔则认为官员的不满造成了政治动乱、反叛,农民对国家征税的不满造成了农民起义。另一些学者则强调战争的巨大破坏及其连锁反应是导致“17世纪普遍危机”产生的原因。
请结合17世纪前后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关于17世纪历史特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艺复兴运动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宗教改革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疾,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大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了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作用的不同之处。
(2)分析形成不同之处的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四大发明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卢梭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具体是什么? (2分)
(2)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二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4分)
(3)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这些主张对欧洲政治发展有何积极影响?(8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三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四 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利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利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有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的原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这些主张体现了什么精神?(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这些“意见”产生了什么影响?(7分)
(3)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对于科学教育及科学传播的贡献更多于新教,一些新教徒教育改革者也承认知识水准受到耶稣会学校“极大促进和加强”;耶稣会在向全球传播信仰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传播,中国最早对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的接触也正是缘于利玛窦等耶稣会士。路德与加尔文都曾公开对日心说报以鄙夷,而最先对日心说提出强烈抗议的也是新教徒,而天主教最终裁定哥白尼为异端也有很多程度上是迫于新教徒的压力。
但是,新教“如何得救?不凭善功,惟凭信心”,“权威何在?不在教会,惟独圣经”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有所促进。首先,人们认为“自然之书”是上帝的完美作品,所以探索自然便是更深入地体验自然的完美,于是科学探索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其次,剥夺了教会的权威的观念意味着新教更强调个人的理解,使学者的自主思考和自由评论更为充分了。最后,所谓的新教伦理使得世俗工作更受重视,而科学活动——尤其是实用性的科学成就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无论是哪一种宗教,对于科学的发展都会同时具有促进和束缚的影响,与其把宗教改革对科学革命的促进作用归功于新教的独特主张,不如说是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
—摘编自古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回答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教与科学革命的关系。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这一观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世纪有西欧学者提出:“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我(上帝)既没有使你进入天国,降入凡尘,也没有让你死亡或永生。归根到底,……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中世纪的神学蒙昧 B.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借助神威阐扬人本观 D.冲击了教会的思想禁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欧洲意义上的宗教的目标是让人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人,成为一个圣徒、一个佛、一个天使;而儒教限于让人成为一个好公民——像孝子和好公民那样的生活。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是他给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通过给出真正的国家观念,孔子使得这个观念成了一个宗教。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是对道德功能的重视、以善为本的人性论、以道德为基础的文明观、忠君尊王的孝史论、三从四德的女性伦理。
——摘编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1915年)
材料二 在个人生活方面,西方人为运动而生活,东方人则为生活而运动;西方人为赚钱而活着,东方人则为人生创造财富。在社会问题上,东方的社会,立足于道德基础之上,西方的社会建筑在金钱之上。在政治问题上,欧洲早期是通过基督教来统治人民的,文艺复兴之后所行的是强权政治,到现代就变成了混乱加上警察的社会;东方人是靠良心、廉耻和道德观念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东西方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我相信东西方的差异必将会消失并走向融合。
——摘编自《辜鸿铭讲国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辜鸿铭关于中西文明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辜鸿铭的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瑞士牧师慈运理(Ulrich Zwingli)(1484~1531)将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是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苏黎世当地语言;后来,苏黎世市议会决定了《圣经》改革方案,成为官方政策。1525年苏黎世市议会废止弥撒,改由慈运理的圣餐版本替代。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慈运理是民族英雄 B.人文主义逐渐深入人心
C.宗教改革取得初步成果 D.启蒙运动冲击传统教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在德国历史上,对路德的评价非常高,很多人用优美的言辞来赞美他。胡腾说:“路德是日耳曼解放者。”海涅说:“路德在我们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人文主义的巨人”;也有人说他是“日耳曼史上的奇峰……”
材料二 从1529年开始,亨利八世接连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规定教会立法必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国库,禁止英国教、俗人员向罗马教廷上诉,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的共同作用。
(2)比较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的不同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材料二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材料三 人类能够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有线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使人类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产铁、能同时纺100根纱线……并且,使西方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宗教神学的内容有何特点?试举两例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说明神学的东西“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2)材料二中,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的“大不相同”是指什么?同贵族进行的“新的斗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括说明其如何“使西方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迁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
材料二 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具,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最好的马只适合于最好的骑士。已如上述,既然如此,那么最好的语言,只适合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用)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但丁《论俗语》
材料三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1)根据材料一,归纳陈独秀的思想主张(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材料一、二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相似主张?
(3)根据材料三,概述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概括指出语言革新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至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经历了重大转变,其中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国际贸易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3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始自晚明(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社会转型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白银的货币化。……货币经济的扩大发展,在中国和西方几乎是同步的
——《晚明社会变迁研究》
材料二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三 “白银的世界货币中心地位在世界上持续了几个世纪后逐渐被黄金取代。……二战后,美国把黄金与美元挂钩,创立起“美元帝国”。
——寇玉琪《货币:统治世界的终极武器》
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西方国家“货币经济扩大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元帝国”得以建立的时代背景。(2分)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规范世界市场秩序做出了哪些努力?(2分)
(4)“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文明史以来最重大的变化。》中写道: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展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学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稳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又增加了4件。
——《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有哪些?(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从图一到图二交通工具在动力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指出当时这种新能源的应用对当时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