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思想家“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这位思想家应是
A.苏格拉底 | B.薄伽丘 |
C.马丁·路德 | D.伏尔泰 |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
英国哲学家指出: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B.反对信仰耶稣基督 |
C.否定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 D.否定了神学世界观 |
一名女子说:“我不知道我算是哪国人,我的祖父因为信奉新教,被教区神父处罚终身苦力;我的父亲被老爷打成跛子;我的丈夫从军去了,我不知道他究竟是帮谁打仗。”有人批评这名女子的丈夫及家人愚蠢,竟然为剥削他们的国王、贵族、教士作战。根据这段资料的内容,该女子最可能生活在
A.15世纪初意大利的庄园 | B.16世纪末日尔曼北部城市 |
C.17世纪英国的港口农村 | D.18世纪末法国中部的小镇 |
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仅仅两周就传遍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欧洲。 |
印刷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
B |
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卖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
青苗法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
C |
该衙门(总理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总汇。 |
总理衙门只管外交事务 |
D |
《大日本帝国宪法》:“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
天皇始终掌握着最高权力 |
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存在一些相同、相似点,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其中属于两者“顺向”关系的是
A.两者与世俗统治者(君主或地方长官)关系 |
B.两者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
C.两者都强调人的意志、理性与自由 |
D.两者都强调人的伟大,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 |
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表明
A.《圣经》的权威受到挑战 |
B.人们抗议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
C.天主教会的影响力将严重削弱 |
D.贵族地主的权势被削弱 |
“随着16世纪的开始,批评之声变得强烈起来,许多人自忖他们的救赎是否为良人所握。”这段记载中“批评”的对象可能是
A.欧洲宗教改革家 | B.罗马天主教会 |
C.新兴的资产阶级 | D.各国封建君主 |
下列观点中,与其他观点截然不同的是 ( )
A.履行“圣礼”……这是最重要的善功,它是使人获得上帝恩典的有效途径……而“圣礼”是必须由教士主持的 |
B.(教皇)将审判所有的人,而不被任何人审判 |
C.《圣经》是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 |
D.可以解除灵魂在炼狱中所受的一切痛苦,至少须去7所指定的教堂诵经,并捐献1-25个金币 |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马克思在谈到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
A.赎罪券和《圣经》 | B.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
C.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 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
马丁·路德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得救,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丰厚地得到这些礼物。”马丁·路德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宣扬:
A.上帝的权威 | B.因行称义 |
C.因信称义 | D.先定论 |
“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
A.反对君主专制 | B.否定教皇权威 |
C.提倡因信称义 | D.肯定人和人性 |
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下列最能说明“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是( )
A.信仰得救 | B.简化宗教礼仪 |
C.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 D.揭露教会的贪腐 |
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表明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 )
A.佛教 | B.基督教 |
C.伊斯兰教 | D.东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