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夫五千年以前,人户稀微,制作未备,何以能成此大工?”这是针对古代哪一建筑物而发出的疑问(     )

A.中国秦长城 B.古希腊帕特农神庙
C.汉穆拉比法典石柱 D.古埃及的金字塔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这就是由“控诉式诉讼”派生出来的“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这说明古罗马(   )

A.减少诉讼案件 B.注重法律程序
C.维护贵族利益 D.强调证据作用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雅典城邦”(Athens Polis)一词中“城邦”的解释,更接近本质特征的是(   )

A.城市国家 B.公民国家
C.独立国家 D.联邦制国家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表明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东正教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学者评论某一政权,认为:这个政权中,君主不能直接控制地方,犹如全身瘫痪,中枢神经不能直接控制四肢,身体各部位只能有限的互相牵动。这个政权最可能是指(    )

A.二世纪初的罗马帝国 B.九世纪中叶的法兰克王国
C.十五世纪下半叶的英国 D.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德国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世纪以前,英国议会拥有的权力是(    )

A.任命政府的首相 B.决定是否向民众征收新税
C.决定王位的继承 D.否决国王增加常备军提议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譬犹从一大树中截枝分栽,别成一独立之新根干。”这形容的是(     )

A.封邦建国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

A.清静无为 B.唯法为治
C.仁政治国 D.非攻兼爱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是(   )

A.佛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了解,近来三年我国都可看到月偏食和月全食,其中2013年4月26日,我国可见月偏食;2014年10月8日和2015年4月4日,我国连续两年可见月全食。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最有可能的感慨是(   )

A.“皇天见异,天灾将至,各级官吏谨防以待”
B.“皇天见异,非祥瑞之兆,必有反民”
C.“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D.“此乃天理循环,日月运动所致,不足为虑”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科举制度的推行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学东渐的影响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对外贸易路线图,当时输出的主要是(   )

A.茶叶、瓷器、丝绸等 B.香料、药材、棉花等
C.烟草、火药、纸张等 D.铁器、粮食、书籍等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是指(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   )

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周行郡国,省察治状”
C.“中书取旨,门下封驳”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们是国王、皇帝及公爵的乖巧臣民,从没有半句怨言。他们不再将自己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集中在天堂等待幸福永生的来临,现在他们开始尝试在尘世中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堂”。文中“他们”最有可能生活在(   )

A.法兰克王国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B.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C.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 D.清朝闭关锁国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世纪,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先后发布两个“宽容宣言”,残酷迫害清教徒;还向英国工商业主要竞争者——法国靠拢,严重危害了英国利益。面对此问题,英国资产阶级(   )

A.召开长期议会 B.展开两次内战
C.发动光荣革命 D.进行工业革命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将大革命的基本原则转化成了法律制度,以一部集大成的法典真正地结束了革命。”下列法律条文属于这一“法典”的是(   )

A.“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和解者,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
B.“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C.“联邦众议院由各邦人民每两年选举产生的众议员组成。”
D.“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顾准先生认为,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政治传统中“经验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典型国家应该是(   )

A.英国、法国 B.法国、美国
C.德国、俄国 D.美国、英国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与19世纪英国社会发展相符的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a代表农民、b代表工人、c代表资产阶级)是(   )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央机构在权限上根据宪法规定各自独立行使,彼此互不干涉。但是,他们的权限不是互相重叠的,而是一种分权,这种分权是基于管理的方便而划分的。”该政体类型最典型的近代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的是明治政府仿照欧式风格建造的豪华俱乐部——鹿鸣馆中的活动场景,它反映出明治政府(   )

A.鼓励工商贸易
B.开化社会文明
C.倡导四民平等
D.建立近代教育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这一趋势开始于(   )

A.17世纪后半期 B.18世纪60年代
C.19世纪后半期 D.20世纪中叶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该评价适用于(   )

A.雅克萨之战 B.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北伐战争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午战后,“忧时之士感栗危惧,深怵亡国灭种之痛,于是________运动一时大起,继之以________运动,皆风靡一时,二者虽背道而驰,而其意在救亡则同也。”文中横线处的文字分别是(   )

A.维新、义和团 B.维新、辛亥
C.新政、预备立宪 D.太平天国、义和团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

A.《南京条约》;设租界开发通商口岸
B.《北京条约》;联合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
C.《马关条约》;俄、法、德联合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做出这一判断主要是依据图中的(   )

A.服饰
B.发型
C.行为举止
D.交通工具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此材料说明雅典(   )

A.陪审法庭体现了民主原则
B.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
C.法庭审判的程序规范合理
D.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丞相者,朕之股肱,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B.“以天下之广,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设相之患”
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君主应为其人民服务”是启蒙运动时期富有代表性的口号之一。下列对该口号理解最贴切的是(   )

A.社会契约论 B.自然权利说
C.分权思想 D.理性主义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D.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司马光在叙述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时说:“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这表明(   )

A.这部巨著是为更新体例,完善典籍而作
B.这部巨著是为考证史料,辨伪求真而作
C.这部巨著是为删冗举要,通古鉴今而作
D.这部巨著是为惩恶扬善,明性修养而作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依据材料一,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两则材料,你有何启示。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季羡林说过:“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请以古代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生活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份19世纪40年代的记录显示,工人的日常饮食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足。由于从北美进口廉价小麦,以及从美洲和澳洲航运冻肉的技术得到发展,1877—1889年间普通工人的食物中肉类的比重有所上升。……(维多利亚时代早期)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两个房间(厅房和卧室)。……卧室仅有两张分别供父母和子女睡觉的床,……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卫生和建筑条例相继出台,加之社会财富的增长,(工人家庭)普遍的父母与子女有了分开的卧室。……英国的气候潮湿多雨,如果没有取暖设备则很难应付。19世纪上半叶,工人家庭用木头做燃料,很少使用(烧煤)壁炉,……19世纪80年代燃气发明后,他们把煤气炉放进卧室的壁炉里,点燃一会儿便可在入睡前驱走寒气。
——陈宇《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英国人的日常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工人日常生活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日常生活变化的原因?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义和团)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抛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意思是“把各国一概认为是小人坏人”),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1)材料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针对这一事件,袁京卿的设想是什么?
(2)依据材料,概括袁京卿认为自己设想可行的理由有哪些?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袁京卿设想的认识。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福泽渝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其著作对当时日本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鼻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日本的有识之士,断然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国内无论朝野,一切都采用西洋近代文明,不仅要脱去日本的陈规旧习,而且还要在整个亚细亚洲中开创出一个新的格局。其关键所在,唯“脱亚”二字。……现在的支那、朝鲜对于我日本却没有丝毫的帮助。……作为当今之策,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就特别客气,只要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即可,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
材料二:兵为凶事,战为不祥,古今皆以为如此,没有人不希望国家无事太平。然而,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地点,打仗未必是凶事,打仗未必是不祥之事……成为文明的中心和亚洲的魁首来抵抗西洋诸国,除了日本国民还能有谁?我们应有将保护亚细亚东方作为我之责任的觉悟……到了事情紧迫之时,可以毫不客气侵夺其地面,以我手重新建设。
材料三:在今次的朝鲜事件中,我日本国的名誉、权力、利益蒙受了大羞辱、大损害。其主谋是支那人,其教唆者是支那人,其实际行动者,又是支那人……支那人的罪行不遑枚举。我国一旦向支那、朝鲜两国兴师问罪,其必低头谢罪……(关于甲午海战)我军取得伟大胜利……问其根源,实在是文明开化之进步一方,与妨碍其进步一方的战争,而绝不是两国之争,(支那)应当向文明的引导者日本国三跪九叩,感谢其恩。
——摘自(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全集》
(1)根据材料一,福泽谕吉所说的“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是指什么?其主张“脱亚”内涵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福泽谕吉是如何定位日本在东西方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3)你如何评价福泽渝吉的主张?

来源:2015届上海市十二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