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
B.信仰是否必要 |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
马丁·路德在一次布道中说:上帝的天国并不在于可以接触或看得见的外物,乃在于信仰。他说的“外物”包括( )
①神职人员 ②苦修行善 ③阅读《圣经》 ④购买“赎罪券”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罗马教皇必须取消教廷的官员,减少罗马寄生的人群,让教皇能够用自己的钱养活自己的仆人,非不再使自己的宫庭奢华得超过所有国王的宫庭。”以上内容出自
A.宗教改革 | B.文艺复兴运动 |
C.俄国农奴制改革 | D.日本明治维新 |
(英)戴维·赫尔德认为,“并非仅仅是宗教改革引发的争斗对政治思想有着持久的影响。因为在路德与加尔文的教义中,包含着作为‘个人’的人所没有解决的核心问题。……它(新教教义)把个人从教会直接的‘制度支持’中解放出来,并在此过程中,进而激发了把个人看作‘自身命运的主人’的观念,这一观念成了后来政治思想的核心。”戴维·赫尔德在此强调宗教改革( )
A.发展了人文主义 |
B.引发了世俗政权与教权的争斗 |
C.引发的争斗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
D.直接引发了政治制度变革 |
马丁•路德改革和加尔文改革的相似点是( )
①都主张“因信称义”
②否定天主教的等级制度
③都创立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
④改革都在德国进行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马丁·路德的主张引起德国社会的强烈共鸣,哪些人支持了他的改革?( )
①农民阶级 ②新兴资产阶级 ③世俗封建主 ④罗马教廷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②③ |
“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材料主要说明( )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宗教职能的变革 |
B.宗教取代科学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
C.宗教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具 |
D.西方人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宗教束缚 |
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上述观点
A.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 |
B.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
C.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 |
D.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 |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
A.比特拉克 | B.莎士比亚 |
C.马丁·路德 | D.伏尔泰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 B.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
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 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成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的进步意义在于( )
A.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腐败 |
B.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 |
C.使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迅速传播 |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
马丁·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该话从本质上( )
A.指出了基督徒的信仰途径 | B.找到了基督教的正道 |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 D.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 |
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 | 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