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国是诏》颁布后,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这是因为《定国是诏》
①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
③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④废除科举制,改试策论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学习外国语言的热潮。下述因素中,与当时的外语热无关的是
A.西学的兴起与不断传播 | B.外国在华企业机构需要大量翻译、买办人员 |
C.新式学校的要求 | D.科举制的废除解放了读书人的思想 |
甲乙两人交换对时局的意见。甲说:“四夷交迫,……覆亡无日。”乙认为:“非变法不可。”甲表示:“以现在的力量,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完全变法,如果掌握重点,亦足以救中国。但是大臣守旧,不通外国。若要依赖他们变法,就好象缘木求鱼。”甲乙两人应该是下列( )
A.商鞅与秦孝公 | B.林则徐与道光帝 | C.康有为与光绪帝 | D.孙中山与宣统帝 |
19世纪末,国人办报的热潮兴起。其中一份报纸出版后,“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瞰,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该报还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这份报纸是
A.《时务报》 | B.《民报》 | C.《申报》 | D.《新青年》 |
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促进思想启蒙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 | 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 |
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日本教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西太后闻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得入朝叩头自请处分。这则史实反映了 ( )
①日本对中国文化入侵 ②西太后伪善、愚昧
③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举步艰难 ④近代科学进入了校园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A.提出官民上书言事 |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
C.废除八股取士 | D.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 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 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与第二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戊戌变法 | B.洋务运动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19世纪末)“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历史学家胡绳所述的这一历史事件是
A.《新学伪经考》的刊行 | B.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 |
C.《中外纪闻》在北京创办 | D.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 B.主张机器生产 |
C.发展近代交通 | D.吸收世界文明 |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 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的强国御辱之道 |
C.形成了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