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嵩呼 ,瞻识共主”。谭嗣同在《仁学》中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依据这些材料,下列叙述何者最为适宜?
A.两位维新者,都抱有新思想,都反对旧观念 | B.严复思想保守,谭嗣同思想激进 |
C.认同维新者,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主张民主 | D.严复思想激进,谭嗣同思想保守 |
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吻合的是
A.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
C.形成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措施,以下不属于这些措施的是
A.鼓励私人兴办实业 | B.编练新式军队 |
C.制定宪法,设立议会 | D.废除八股取士 |
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 | B.强学会的成立 | C.《中外纪闻》的创办 | D.“公车上书” |
康有为以改装后的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社会的理论基础,严复以“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论作为改革社会的理论基础。这表明他们两人:
①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②所受的外界影响不同
③所主张的社会改革的目的不同 ④所接受的文化教养不同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戊戌变法的失败告诉我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A.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 B.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D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不具有进步性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变法措施得力 ②光绪帝坚持变法 ③变法阻力很大 ④改革涉及面广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称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
梁启超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感觉不足而采取行动是在
A.18世纪90年代 | B.19世纪90年代 |
C.1901-1912年 | D.1915-192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