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 B. |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
C. |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 D. |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乃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既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 | 百日维新 | B. | 戊戌变法 |
C. | 清末新政 | D. | 预备立宪 |
在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中提出的,而在百日维新的诏令中未提到的内容是
A.实行君主立宪 | B.发展工商业 |
C.建立新式军队 | D.创办新式学堂 |
戊戌变法法令中哪一措施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本,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
A.裁汰冗员 | B.裁撤旧军队 |
C.废除八股取士 | D.废除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
下列改革,性质相同的是( )
A.梭伦改革与王安石变法 |
B.俄国1861年改革与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 |
C.商鞅变法与欧洲宗教改革 |
D.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圉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以下所列能说明此观点的有( )
①这次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②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③提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④没有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是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
A.①②④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措施有
①裁汰冗员 ②废除八股取士制度
③设立农工商总局 ④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为避免“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创办的报刊是
A.《时务报》 | B.《民报》 | C.《新华日报》 | D.《新青年》 |
下列关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 |
B.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
C.改革相对革命而言对生产力的破坏小,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发展 |
D.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有人谗尔为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李鸿章为自己辩护非常高明,其高明之处在于
A.承认是康党,求得慈禧宽恕 | B.承认是康党,为戊戌变法辩护 |
C.把自己和康党划清界限 | D.以退为进,把主张变革的洋务派都牵扯进来 |
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B.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
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 | D.顽固派势力单力孤 |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 |
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 |
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人到制度的层面 |
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 |
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说法错误的是
A.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又一次爱国运动 |
B.维新思想出现完全不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
C.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
D.也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
梁启超说:“我支那四万万余人大梦唤醒,是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200兆之后始也。”“大梦唤醒”的含义主要是指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推行“新政”,“预备立宪”
C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D民共主和,三权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