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挽救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 D.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 |
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
1898年6曰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 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 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
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员 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⑤ | C.①③⑤ | D.②③④⑤ |
在变法过程中,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康有为提出上述建议的原因是
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③采取必要的策略以减少变法阻力 ④增加行政机构使各部门互相牵制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 | D.③④ |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唯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唯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他的核心观点是( )
A.中国风气未开 | B.实行民主共和制 |
C.实行君主专制 | D.由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往往都是复杂而又艰巨的,不可能一帆风顺。下列因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最终被中止的有( )
① 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梭伦改革 ④戊戌变法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④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近代中国史是一部中国人不断求发展的历史。回爷15—17题。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含义是
A.变革政治制度以求民主平等 | B.学习西方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 |
C.学习两方之体以同中国之用 | D.宣传西方学说以启国民之智 |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奋进的足迹,它们可以用来研究
A.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之路 | B.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
C.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 D.近代中国的实业救国 |
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化运动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 B.举办商会、农会待民间团体 |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 D.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
《应诏统筹全局折》与《五条誓文》
A.都是改革的施政纲领 | |
B.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化措施并得到了贯彻执行 | |
C.颁布于新政权建立后 | D.都表达了统治者的变法决心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皇帝勤于政事 |
B.政府部门尽忠职守 |
C.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
D.撤并政府机构各部门 |
在19世纪末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形成了阅报的风气,其中在维新思想传播方面影响最大的报纸是
A.《时务报》 | B.《申报》 | C.《苏报》 | D.《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