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历史试题

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
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200帕。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此规定说明了

A.四个种姓的职业世袭不改变 B.四个种姓的宗教生活界线分明
C.四个种姓的宗教权利不平等 D.四个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下列文物中可以见证此话的是

A.秦武士佣 B.唐白瓷长颈瓶 C.唐大雁塔 D.元吹笛、击节板陶俑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 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 这句评价适合用于: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希腊城邦 D.罗马帝国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此话属于对孝文帝改革的:

A.客观表述 B.客观记载 C.客观评论 D.主观评论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世纪西欧贵族向国王效忠的誓言:“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大量的这类誓言可以说明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强调:

A.封建依附关系是一种领主约束附庸的契约
B.封建依附关系是一种对双方都有约束的契约
C.封建依附关系是一种附庸对领主约束的契约
D.领主与附庸之间权利和义务是完全平衡的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孟德斯鸠说:“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科举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这段言论揭示了

A.世袭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各类人才
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的界限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参政机会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

A 由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
B 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C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D 由主要在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一发明最早可能出现于: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唐朝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也是18世纪以来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被尊称为‘泰西儒士’”。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人物 B.称号 C.地点 D.时间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政府规定:“四夷朝贡到京,有物则偿,有贡则赏。” 此政策表明

A.朝贡仅是藩属国从事对华贸易的代名词
B.官方控制了以朝贡为名的商业活动
C.对外贸易关系皆以朝贡的形式存在
D.朝贡贸易的对象仅限于明朝藩属国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 ”(引自卢梭的话)。上述引文的基本观点是

A.全体社会成员应当服从统治  B.人民享有结社与言论的自由
C.国家统治应该实行开明专制 D.人民拥有对政府永远的革命权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切革命当中最温和又最成功的。” 下列哪一事件符合这一评价

A.英国的光荣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南北战争 D.俄国农奴制改革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文中的“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老船长离舰了”,他完成了最主要的历史使命是:

A.把普鲁士带上资本主义道路
B.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C.使德意志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D.建立了德意志的民主制度


老船长(俾斯麦)离舰了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在,工业上的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所以殖民制度在当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语)“现在”是指:

A.新航路开辟后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C.工业革命以后 D.一战以后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造成如图美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 美国内战结束②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③国家调控经济发展 ④农业生产市场化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史学史上提出史家“三长”说的史学理论家的代表作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史通》 D.《文史通义》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19世纪80年代清某一机构的结构及大致分工,据此判断该机构是:

A.军机处 B.内阁 C.总理衙门 D.外交部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19世纪末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形成了阅报的风气,其中在维新思想传播方面影响最大的报纸是

A.《时务报》 B.《申报》 C.《苏报》 D.《民报》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牵涉到遍布全球的市场和领土问题”。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A.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C.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D.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与晚清时期相比,在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中扮演了“盗火者”角色的是:

A.回国留学生 B.传教士 C.开明士大夫 D.政府官员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长征途中红军留下的标语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的变化是

A.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开展土地革命 B.反对 “左”倾错误,实行战略转移
C.继续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D.继续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同时承担起抗日任务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作为中华国民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关税,1913年总收入为1697万元,1928年上升为17914万元,1929年为27554万元。关税收入明显提高得益于:

A.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C.民众反帝情绪高涨、提倡国货运动 D.民族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开放中深圳经济特区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这座城市是在图的:

A.A B.B C.C D.D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30年代“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从一种体制向另一种体制的过渡”最具代表意义的事件是

A.罗斯福新政 B.纳粹体制建立 C.雅尔塔体制形成 D.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的日本通赖肖尔评论:“日本拿它的一切去冒险,结果丢掉了一切,八十年来的巨大努力和非凡成就化为烟尘。有史以来日本土地上第一次响起了外国征服者的脚步声。”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冒险”是指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B.“巨大努力”始于明治维新
C.“化为烟尘”指一战惨败 D.“外国征服者”是英国军队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战后初期,有人提出“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北约组织的建立      ④民族独立浪潮高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1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是因为:

A.舒曼计划提出 B.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
C.欧洲共同体成立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共产党宣言》。有学者提出应根据该著中原文“Aufhebung”,把“消灭”应翻译为“扬弃”。对此现象,也有学者认为应从作者写作的立足点和上下文语境中来理解。对这场争论所反映的史学认识应是

A.翻译为“扬弃”更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意思
B.要鼓励历史研究中的大胆创新,鼓励给定论“翻案”
C.时代不同了,历史文本的含义当然也随之改变
D.历史研究应尊重文本,并努力还原其客观真实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史学家根据史料撰写历史,其呈现出来的,不是历史叙事,就是历史解释。”
材料一:“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的数量相当大,有许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                            ——美国学者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材料二: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
材料三:

材料四: “化外人(外国人)于宽乡附贯安置……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唐律》
问题:
(1)上述材料哪些是历史叙事?哪些是历史解释?哪些是历史证据?
(2)材料一、二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加以验证?
(3)运用史实说明“唐代文化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一个中国世纪是11世纪。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摘自美国历史教授乔纳森·斯彭斯在2000年1月《新闻周刊》刊登的文章
问题:
(1)材料中从哪些视角 认为“11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
(2)结合史实说明“11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1)推动哥伦布去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绕好望角航行的动力是什么?
(2)你怎样理解“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
(3)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有人说它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也有人认为它是殖民掠夺之路。你对新航路的开辟有何认识?说明理由。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给了欧洲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和力量。
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
——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问题:
(1)、运用史实说明“给了欧洲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的“三大革命”是指哪些领域的变化?
(2)、导致“欧洲体系的崩溃”的这场大战是什么战争?
(3)、简要叙述20世纪世界体系裂变和重组的历程。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上海经济的变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问题:
(1)上述照片折射出近代上海经济的哪些历史性变化?
(2)你认为照片对于历史研究具有怎样的史学价值?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材料三: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引自2007年11月1日,中国经济时报
问题: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的家庭生活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2)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什么思想的指导引领下进行的?
(3)简述这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节奏”,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是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激情的批判多于批判的理性,等等。但他们代表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什么是新启蒙运动呢?
就字面说,启蒙就是开明的意思。
更分别说,启蒙就是打破欺蒙,扫除蒙蔽,廓清蒙昧。因此,在字典上,所谓启蒙就是脱离迷信,破除成见等等的意思。
凡是启蒙运动都必有三个特性。一是理性的主宰;二是思想的解放;三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普及。
因为这样子,所以凡是启蒙运动必然反迷信,反武断,反盲从,反权威,反传统。而历史上的启蒙运动尤其在于反封建。
也可以说,武断,独断,垄断,都是启蒙运动所必反。
今日的新启蒙运动,显然是对历来的一些启蒙运动而言。但在内容上,今日的启蒙运动与从前的一些启蒙运动,也显然有所不同。比如,就拿五四时代的启蒙运动来看,那时有两个颇似新颖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德赛二先生”。我认为这两个口号不但不够,亦且不妥。
多年的打倒孔家店,也许孔子已经打倒了,但是孔家店的恶流却仍然保留着、漫延着。至于科学与民主,本都是客观的东西,而那时的文人滥调却把它人格化起来,称什么先生,真无当于道理。
至少就我个人而论,我以为对这两口号至少都应下一转语。就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
……              
——张申府《什么是新启蒙运动》(1937年5月)
问题:                      
(1)欧洲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他们思想的共同点以及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为什么张申府在当时要提出“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的口号?
(3)你如何理解“新启蒙运动”?

来源:2010上海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