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
南朝某将领出使北方,目睹洛阳风貌后感叹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该材料直接说明了
A.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 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必要的 |
C.北方社会局势非常稳定 | D.洛阳城的繁华、富庶 |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
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统一 |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
观察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
B.都促进了大民族融合 |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采取的一些措施包含了封建化的色彩,具体表现在
①继续坚持武力征服 ②提倡农耕,发展农业生产
③任用汉人汉制 ④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关于商鞅的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改革都取得成功 |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
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 |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
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黄河流域的统一 | B.北方政权的更迭 |
C.少数民族封建化 | D.北方民族大融合 |
据史料记载,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许多鲜卑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该材料不能体现的观点是( )
A.北魏政权统一了中原地区 | B.当时洛阳商业繁荣 |
C.鲜卑贵族学习汉人经商 | D.迁都洛阳促进商业发展 |
从今天的历史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值得肯定,主要是由于( )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 B.顺应了时代潮流 |
C.加快了民族融合 | D.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
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
北魏统治者多次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这实际上就是( )
A.俸禄制的雏形 | B.租调制的雏形 |
C.均田制的雏形 | D.迁都洛阳的先声 |
《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 |
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 |
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
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