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

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B.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C.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对这一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复古情绪在先秦已经形成一种普遍思潮
B.孔子的仁和礼体现了对社会伦理的追求
C.老子的无为体现对朴素人际关系的向往
D.韩非的法治理论体现对和谐社会的赞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上,人人都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走近孔子、理解孔子,上 述图片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除此之外,孔子的形象纷繁复杂:战国孟子的兼济天下、民贵君轻的孔子;西汉董仲舒的尊奉君主、上感天机的空子;宋朝理学家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孔子;明朝心学家的知行合一、灭心中贼的孔子;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主义的孔子;李大钊的历代专制之护符的孔子;鲁迅设想孔子因到处奔波,饮食 不定,还要生许多人的气,八成会害胃病……
从图片或文字材料中,任选一种孔子形象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成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偶览《孟子》,当他看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那一段时,不禁勃然大怒,当天就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殿外,不得配享。不久,朱元璋又下了一道谕旨:“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这反映

A.孟子反对君主制 B.宋明理学的影响深远
C.君主专制空前强 D.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中》)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A.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B.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C.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D.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  )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④都正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名句等,几乎人尽皆知,以上人物的价值观明显来自(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  18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重农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国家的权力,扶植和保护人民的权
利,自由择业,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一孔子坐于高台之上,学生围坐四周;图二雅典老师与学生站在一起平等交流。教法上看,孔子传道式,雅典讨论式。)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法英两国经济思想各自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 ,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

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韩非子》:“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材料观点(    )
①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                ②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
③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                ④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多以通俗的小故事来阐明他们的核心思想。那么“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的典故应该出自(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他所指的“礼”是指(      )

A.周礼 B.和谐的人际关系
C.礼貌待人 D.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