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否定宗教信仰 | B.主张废除所有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
C.挑战教会权威 | D.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
有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
A.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 |
B.“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 |
C.“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 |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 |
某中学历史课堂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说,穿衣服要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丁说,统一由上级规定就好。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
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 B.背离了儒家礼治思想 |
C.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 D.形成了君主专制思想 |
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得,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
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是一个股份公司。1600年12月31日由英皇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它代表英国控制着英国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1874年被解散。导致其被解散的主要原因是
A.印度、香港等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
B.东印度公司与英国政府矛盾日趋尖锐 |
C.工业革命的影响 |
D.东印度公司自身管理不善 |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时代的首席将军是( )
A.梭伦 | B.伯利克里 | C.亚历山大 | D.屋大维 |
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 B.李贽 | C.朱熹 | D.王阳明 |
小题,每小题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墨家的是( )
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苏渊雷) |
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范文澜) |
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郭沫若) |
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下列说法能反映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是
A.“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 |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D.“上帝的救赎使人得救” |
马克思说:“新发现的土地殖民地化,助长了各国之间的商业斗争,因而使这种斗争变得更加残酷了”。“这种斗争”的最后胜利者是
A.葡萄牙 | B.西班牙 |
C.荷兰 | D.英国 |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这里反映出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是
A.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 B.创建优美的社会环境 |
C.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 D.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 |
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得罪了上帝呢?”对该思想家的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 B.上帝意志不可违 |
C.反对盲目信仰 | D.妇女应得到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