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后世,梭伦素有雅典“民主之父”之称。下列对他的改革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颁布“解负令”,废除雅典的奴隶制度 |
B.使各等级的公民有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 |
C.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
D.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
孔子曰:“君子(社会管理者)之德风,小人(社会被管理者)之德草,风往哪里刮,草往哪边倒。”又曰:“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述观点
A.体现孔子培养人才的目标 |
B.强调社会管理者的榜样示范作用 |
C.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
D.体现孔子的高尚道德品质 |
下列各项中,体现孔子因材施教主张的一句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D.“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下列关于孔子“仁”“礼”“中庸”关系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无仁则无礼,无礼则无仁 |
B.仁礼结合,礼体现仁的精神,仁有礼的约束 |
C.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 |
D.中庸是协调仁礼关系的恰当方法 |
“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
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统治 |
D.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
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同时,在军事义务方面,一、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从前按照血缘划分等级的肯定 |
B.维护利用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利益 |
C.加剧了贵族阶层和社会下层的矛盾与冲突 |
D.体现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统一的思想 |
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是
A.颁布“解负令” | B.划分四个选区 |
C.设四百人会议 | D.划分公民等级 |
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 | B.韩非子 | C.墨子 | D.荀子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
B.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
C.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
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来 |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煮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
路德曾说:“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
以下解释符合路德本意的是 ( )
A.宗教信仰是愚蠢的 | B.神职人员不应存在 |
C.反对封建君主统治 | D.上帝面前人皆神圣平等 |
阅读1601-1700年间英格兰精英人士初始兴趣取向中宗教与科学所占比例的对比表。二者对比的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项目 |
1601~1605 |
1631~1635 |
1651~1655 |
1696~1700 |
宗教(教士和神学家) |
7.0% |
6.3% |
5.4% |
1.9% |
科学 |
1.7% |
4.6% |
7.0% |
5.2% |
A.放弃宗教信仰的人数增多
B.科学的进步彻底批驳了宗教神学
C.宗教改革的目的得以实现
D.科学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
A.兼爱非攻 | B.以民为本 | C.以德治国 | D.公正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