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倡导“为政以德”,韩非却主张“唯法为治”。将二者揉为一体,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基础的是( )
A.荀况倡导“隆礼至法” | B.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
C.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 D.朱熹宣扬“格物致知” |
自战国至西汉时期,两种思潮历经盛衰方向相反的变化。这两种思潮是指( )
A.法家与道家 | B.法家与儒家 |
C.墨家与兵家 | D.黄老与儒家 |
下图中教学形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水平 | B.政治制度 |
C.思想认识 | D.社会环境 |
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说:“(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烹一条小鱼,既不能马虎大意,也不能乱折腾,应掌握好分寸,治理国家也一样。你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思想是源自( )
A.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 B.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
C.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 | D.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 |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倾向积极涉世,干预国家政治;有的倾向消极避世,内省修身。下列人物中,倾向积极涉世,干预政治的有( )
①孔子 ②老子 ③马丁·路德 ④孟德斯鸠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教士台彻尔在布道讲台上喊道:“难道你们没有听见吗?你那死去的爹娘,死去的亲友正在哭喊:‘发发慈悲吧,发发慈悲吧,刑法太苦,受不了了。给点施舍,救救我们吧!’”“金银入库,灵魂起舞。”对此马丁·路德后来写道:“他竭尽全力把上帝的恩仇卖的又亲切又便宜。”对此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教会利用教徒对地狱的恐惧来兜售赎罪券 |
B.当时欧洲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被教会所控制 |
C.马丁·路德揭露了台彻尔的敛财骗局 |
D.罗马教会的教义主张只要虔诚地信仰便可以得救 |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C.春秋大一统 |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李克强总理从“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个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除井田,民得买卖” |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这表明( )
A.保罗三世基本支持路德教派的改革 |
B.天主教会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天主教危机 |
C.天主教走上了与新教相融合的道路 |
D.禁止出售赎罪券是新教与旧教的共同目标 |
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 | B.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 |
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 | 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 |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
B.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 |
C.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
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
学者坎迪斯·古切尔在《全球文明史》一书中说:“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同样,8世纪之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再生’,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材料中的这两场“再生”分别指的是( )
A.启蒙运动 陆王心学 | B.文艺复兴 宋明理学 |
C.宗教改革 宋明理学 | D.文艺复兴 汉代儒学 |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C.“制天命而用之” | D.“兼相爱,交相利” |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 孔子 韩非子 | B.墨子 孔子 老子 |
C.孔子 韩非子 墨子 | D.孔子 韩非子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