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 B.法家 | C.道家 | D.墨家 |
《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 | B.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
C.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 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 B.《庄子》 | C.《韩非子》 | D.《道德经》 |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
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这一时期形成的主要动因是
A.新航路开辟 | B.早期殖民扩张 |
C.工业革命的进行 | D.第一次世界大战 |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外”是指
A.拓展殖民地市场 | B.传播基督教 |
C.煤铁资源的发现和采煤技术的提高 | D.黑奴贸易 |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
B.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
C.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
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
恩格斯认为某一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以下关于该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 B.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特征 |
C.动摇了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 D.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
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 。徐致祥认为“变人”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因为孟子说过“一正君而国治矣”。下列主张与三人思想一致的是
A.“托古改制” | B.“变者古今之公理” |
C.“祖宗之法不可变” | D.“中体西用” |
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路德反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能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
B.宗教改革首先在北欧地区发生 |
C.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在思想上完全一致 |
D.宗教改革吸收人文主义大量的精神要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