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明清时,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地。以上材料不能反映出
A.明清时引进国外作物品种 | B.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增强 |
C.棉花种植分布较广 | D.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区域 |
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
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
读图,图片记载的是一份关于盐井开采的盐业契约。由此可知当时( )
A.盐业专营制度已被彻底打破 | B.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迅速发展 |
C.出现了部分近代经济的特征 | D.官营企业主动吸纳民间资本 |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
演绎法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按此方法,下图中的空缺处应填上
A.商品交易双方的平等性 | B.生产以满足市场为目的 |
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 D.由市场进行资源的调配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某同学在写历史小论文,其中涉及“明清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的论据的是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普遍出现 |
B.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走向弱化 |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著名的商帮形成 |
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
史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出现这 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
C.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 | D.国人媚外的思想作崇 |
史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出现这 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
C.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 | D.国人媚外的思想作崇 |
明代户部尚书丘浚主张,“市者,商贾之事。官不可与民为市,非但榷(专卖)盐一事也。大抵立法以便民为本,苟民自便,何必官为。”该言论侧面反映出明代
A.私人市场自由 | B.自然经济解体 |
C.法律观念浓厚 | D.商品经济繁荣 |
明代江浙地区出现了316个市镇,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中介)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上述材料直接体现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有
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商业市镇分布密集 ③商品经济占社会主导地位 ④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④ | D.②④ |
明清时期我国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是( )
A.成都和苏州 | B.南京和杭州 |
C.苏州和杭州 | D.广州和杭州 |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