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①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               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④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资本论》: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这表明(     )

A.早期资产阶级与封建政权存在某种共同的利益
B.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化是资本发展的必要条件
C.国家中央权力强化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
D.早期资本主义实质上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上述现象说明(  )

A.地区性分工扩大 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成化末年值水灾,时祖居傍河,水淹入室,所酿酒尽败……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紵币(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从材料看毅庵祖“家业大饶”的原因有 (   )
①适时改行易业    ②丝织品品种多    ③丝织品质量高    ④注重扩大再生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末冯梦龙在小说集《醒世恒言》写到:“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是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作品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
C.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反映了民间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末冯梦龙在小说集《醒世恒言》写到:“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   )

A.是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可作为研究明代文学的直接材料
C.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说明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技术水平提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B.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C.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已经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普及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这段话揭示了中国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D.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