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冯梦龙在小说集《醒世恒言》写到:“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 )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酉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表中反映了这一时期(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德孵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韧的一步。”“这场战争”后中国人“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主要表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