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生产力的发展 |
B.粮食产量增加富裕了一定的劳动力 |
C.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②③④ |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 B.地区性分工扩大 |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
A.资本主义萌芽 | B.劳资矛盾尖锐 |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 D.商品经济发达 |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②④③① | B.④①③② |
C.④②③① | D.④①②③ |
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的“京都芜湖会馆”是当今历史学者们公认的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会馆,会馆作为“乡土之链”,不仅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亦与明清科举制度、人口流动相伴随。下列关于会馆说法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②③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候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
C.爵位制度的创设 |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成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
C.民营丝织业的形成 | D.官营丝织业的形成 |
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年代 |
案件总数 |
长工案件 |
短工案件 |
雍正 |
1721—1740 |
40 |
19 |
21 |
乾隆 |
1741—1760 |
81 |
37 |
44 |
|
1761—1780 |
93 |
43 |
50 |
|
1781—1800 |
131 |
48 |
83 |
嘉庆 |
1801—1820 |
283 |
107 |
176 |
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阶级矛盾尖锐
B.雇工数量增多说明晚清人地矛盾突出
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晚清小农经济有破产趋势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
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