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传统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前期,两江总督高晋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C.重本抑末有所松弛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犀角、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冲,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询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   )

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
B.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5年,清政府建立户部银行,总资本银400万两分为4万股,由户部认购两万股,其余两万股,“无论官民人等均准购买”。这说明清政府

A.开始采取近代化措施 B.推行官商合办方式
C.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D.为民族工业筹措资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爱情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莎士比亚于1594年所创作,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中国剧作家汤显祖于1598年创作的爱情剧《牡丹亭》,表达了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关于以上两部作品及其时代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①两剧创作时两国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商业都已出现并得到了一定发展
②两剧都适应了市民阶层发展、扩大的需要
③两剧创作时两国都出现了挑战传统观念的思想
④作品中都体现了对人的幸福感的关注,都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⑤两剧的反封建色彩实质都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文学中的反映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江南部分地区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如松江的棉纺业发达.景德镇的陶瓷业发达.佛山的冶铁业发达.汉口的长江商品转运码头较繁忙。与这些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

A.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经世致用” D.提出“工商皆本”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 B.宗法、乡土观念的影响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社会地产财富主流意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人,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主要说明

A.雇佣关系出现 B.家庭手工业发展
C.自然经济解体 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选择题